-
一战华工在法国
一次大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奔赴法国前线,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运送到法国的?他们在战争中做了些什么?后来的命运如何?这段历史为世人留下什么遗产? “旅法华工”所涉及的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还涉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战后,巴黎和会引发了 “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 本书是全球首部全面介绍一战时期旅法华工的专著,它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一战时期华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揭示。 第一部全面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法国助战的14万中国劳工的著作。 ——法国《战争与历史》杂志 一部500多页的巨著,汇集了27位作者撰写的24篇杰作。这些数据足以让人立即评估出这项研究之野心、丰富及珍贵。 ——法国海外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白吉尔 著名女汉学家、滨海大学副教授马骊, 对华工的历史进行调查研究……重新拼出一幅不可思议的华工冒险之旅的画卷。 ——法国《快报》周刊 这本书是献给那些被遗忘的人们的。华裔历史学家马骊,十几年前来到滨海布洛涅市,旋即对华工的命运发生了兴趣。 ——法国《世界报》副刊 -
华工史话
《华工史话》内容简介: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综观其历程,最早是始于鸦片战争前的向“南洋”偷运“猪仔”华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殖民主义者利用以不平等条约划定的通商口岸为基地和据点,公开而疯狂地掀起贩运华工的恶潮,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其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猪狗不如的苦役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贩运华工出洋仍然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一度出现回潮现象。及至20世纪30年代,华工作为苦力被贩出洋的情况方告结束。 《华工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从自由人沦为华工的过程及其悲惨遭遇。《华工史话》由董丛林编著。 -
一战中的华工
西方学界关于一战的著述繁多,但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总是被忽略。本书根据翔实可靠的史料,披露了一段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参与一战的历史。一战期间,14万华工因缘际会地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们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平民参与的代表,为中国参战和加入巴黎和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还成为了晏阳初等一代中国精英的老师;他们在血染的西线战场戴瑞士表、太阳镜、绅士帽,交法国女朋友,为保卫自己的权益把欺负他们的美国大兵打得头破血流,尽显中国男儿的威风…… 华工们参与一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惊天之举,也是世界现代史上的动地之事。 协约国没把中国对德宣战当回事,但华工如同士兵一样必不可少。 ——《纽约时报》 华工在欧洲战场上为中国赢得荣耀。 ——穆雷(一战华工) 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在密集炮火下,忍受艰难,完成任务,堪称榜样。 ——福煦(一战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 华工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 ——《中国留学生月报》 本书书对一战历史、国际移民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研究的推进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将使徐国琦置身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史领域一流学者的行列。 ——入江昭(Akira Iriye,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透过徐国琦对中国与一战、一战华工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或许一战华工的参战对于协约国在军事上的最后胜利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中国与一战关系意义重大。 ——吴翎君(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
青春是一场春梦
青春是一场春梦,总让人回味无穷。这是一本属于校园的书,这是一本属于毕业季的书。作者在伤情离别的毕业之际,用文字对整个大学时代进行了一次回顾,在梦醒时分,以随笔的形式对这场春梦进行了一次温存。全文记录了一个理工科大学学生的校园生活,一个建筑系学生的五年本科生涯,一个懵懂的青年从青春绽放到青春凋零的历程。同时,表达了青春成长期的阵痛与困惑,流露出对青春纵欢的怀恋,对青春谢幕的惋叹,对青春别离的呐喊,呈现了一系列或斑斓多彩或阴霾成灰的画面。 这些关于校园往事的文字,充满回忆的气息,是青春的痕迹。对于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新人,他们迎来另一场青春的延续,这些可作为提前了解未知生活的前戏。对于正在大学校园停留的人,他们荡漾在青春高潮里,这些类似的际遇很快将成为一段专属于他的生活经历。对于已经离开大学校园的人,他们丧失了青春纵情的权利,只剩下激情之后温存的气力,这些可带他回顾过去把这一切定格在回忆。 -
金山
《金山》讲述了:在大洋那头以芭蕉为背景的村落里,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日子?在决定背井离乡走向也许永远没有归程的旅途时,他们和年迈的母亲,年青的妻子,或许还有年幼的孩子,有过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诀别?当他们终于踏上被淘金客叫做“金山”的洛基山脉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片陌生的蛮荒? 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小说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地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的史诗式书写。 点击链接进入: 《余震》 《金山》 《睡吧,芙洛,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