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攝影
◎聯合推薦 攝影家/阮義忠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阮慶岳 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林志明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陳儒修 破報總編輯/黃孫權 《論攝影》出版於一九七七年,轟動一時,引起廣泛的討論,並榮獲當年的全國書評人評論組首獎,至今仍被譽為「攝影界的《聖經》」,文藝批評的經典著作。 蘇珊.桑塔格提出開創性的攝影評論,對與這項藝術形式有關的種種道德和美學議題提出強烈質詢。攝影影像無所不在。它們擁有震撼、引誘人心,或讓人理想化的能力;它們創造一種懷舊感並讓人將其當成記憶來使用;它們被當成證據來反對我們或認同我們。桑塔格透過這六篇尖銳鋒利的評論,檢視攝影的社會角色。她問道:這些無所不在的影像是如何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又是如何倚賴這些影像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現實感和權威性。 《論攝影》不僅是一本論述攝影的經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論述廣泛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一部分原因是在現代社會裏攝影影像無所不在,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一本關於攝影的專業著作,書中也沒有多少攝影術語,儘管有志於攝影者,無疑都應人手一冊。 在這本著作中,桑塔格深入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包括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與繪畫的互相影響,攝影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攝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等等。她認為攝影本質上是超現實的,不是因為攝影採取了超現實主義的表達手法,而是因為超現實主義就隱藏在攝影企業的核心。 攝影表面上是反映現實,但實際上攝影影像自成一個世界,一個影像世界,企圖取代真實世界,給觀者造成影像即是現實的印象,給影像擁有者造成擁有影像即是擁有實際經驗的錯覺。 對讀者而言,這本書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不在於桑塔格得出什麼結論,而在於她的論述過程和解剖方法。這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論述,一種冷靜而鋒利的解剖。精采紛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其莊嚴的文體著稱,但她的挖苦和諷刺在這本著作中亦得到充分的發揮。--摘自〈譯後記〉 -
論攝影
從一開始,攝影便指向了捕捉最大可數目的題材,可是繪畫從沒有這麼帝國主義式的視野,後來攝影科技產業化的實現,乃是因為攝影在一開始時便與生俱來的許諾──以「譯成影像」的方式,「平等」一切經驗。 攝影家被想成一位銳利但不帶干擾性質的觀察者──一位書記而非詩人。但是當人們很快發現,沒有兩個人能就同一件事拍出相同的照片,相機能夠提供非個人的客觀影像的臆想,便向「相片不僅證明那兒存在著怎樣的東西,而且是某個個人看見了什麼」以及「照片並非僅是記錄,而且是一種對於世界的評價」這樣的事實投降。 攝影影像的終極智慧是說:「那是表面。現在,想,或者更正確地說──感覺,或用你的直覺去體會、捕捉,在那之上的是什麼東?如果它看起來是這個樣子,那麼真正的現實會是怎麼樣?」照片是對懷疑、推論和幻想的無盡邀請,它本身無法解釋任何事情。 -
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modern life is that it supplies countless opportunities for regarding (at a distance, through the medium of photography) horrors taking place throughout the world. Images of atrocities have become, via the little screens of the television and the computer, something of a commonplace. But are viewers inured -- or incited -- to violence by the depiction of cruelty? Is the viewer's perception of reality eroded by the daily barrage of such images? What does it mean to care about the sufferings of people in faraway zones of conflict? Susan Sontag's now classic book On Photography defined the terms of this debate twenty-five years ago. Her new book is a profound rethinking of the intersection of "news" ar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contemporary depiction of war and disaster. She makes a fresh appraisal of the arguments about how pictures can inspire dissent, foster violence, or create apathy, evoking a long history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in of others . . .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htm read an excerpt http://www.susansontag.com/regardingpainexcerpt.htm -
旁觀他人之痛苦
這是蘇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論著,也是繼《論攝影》之後,另一部深入探討影像與當代文化關係的力作。桑塔格在書中追溯了現代戰爭與攝影的演進,近代反戰運動的發展,以及影像與新聞、藝術和文化之間的複雜與曖昧。那些源源充斥於現代生活中的戰災影像,究竟是「記錄了」戰爭的原貌,還是「建構了」災難的神話?究竟是激起了我們對暴力的厭惡痛絕,還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觀他人的苦痛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邪淫趣味?觀看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們堅硬一點以面對內心的軟弱?還是令我們更麻木?或令我們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創傷?而面對這類由照片所帶來的遠方災痛的知識,我們又該做些什麼?桑塔格這本書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與意義,更直指戰爭的本質、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責任等重大議題。 -
Against Interpretation
First published in 1966, this celebrated book--Sontag's first collection of essays--quickly became a modern classic, and has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in America and abroad on thinking about the arts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s well as the title essay and the famous "Notes on Camp," "Against Interpretation" includes original and provocative discussions of Sartre, Simone Weil, Godard, Beckett, science-fiction movies, psychoanalysis, and contemporary religious thinking. This edition features a new afterword by Sontag. -
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
美國公眾的良心、美國最聰明的女人、現今目光最敏銳的論文家──蘇珊?桑塔格,她的專業獲得國際肯定: 1977年美國國家書評人評論組首獎 2000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2000年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 2003年德國書業和平獎、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國際合作獎 經過時間洗禮,能保有時代價值的同時,亦創造了未來者,就是經典。 在美國知識分子中,唯有蘇珊?桑塔格的《反詮釋》堪稱為當代經典。 《反詮釋》是處於越戰、嬉皮文化與創新浪潮交織的六○年代,最精髓的文本。 除了她之外,亦不出第二人配稱為當代「感性的最前衛」以及「品味的開創者」。 從1966年出版至今即不斷再版,《反詮釋》早已影響世界各地無數人; 隔了四十二年,終於盼到了繁體中文版付梓。 在一個充斥著假象的世界裡,在真理被扭曲的時代中, 美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最具爭議、最受注目的女作家蘇珊?桑塔格, 冷靜的真知灼見,致力於維護自由思想的尊嚴與風格! 本書首次發行於1966年,是蘇珊.桑塔格的第一本論述文集,並且因此書奠定了她在美國「現今目光最敏銳的論文家」之崇高地位。桑塔格在作品中表現反對各式各樣的作品詮釋,她嚴格批評冠上社會學、心理學等各種理論的文學詮釋,而強調回歸感官閱讀、讀者真實感受。今天桑塔格的論述方式已經成為西方文學評論的經典。 這部作品收集了桑塔格於1960年代的多篇著名論述,其中有多篇文章已成為當代經典著作之一,影響許多人對藝術和當代文化的思考及態度,集中體現了「新知識分子」、「反詮釋」與以「新感受力」重估整個文學、藝術的革命性姿態,包括最廣為人知的〈論「坎普」札記〉(美國新聞學會選為20世紀100篇最重要文獻之一)、〈反詮釋〉,亦有對沙特、卡謬、李維史陀等作家,對布列松、高達、雷奈等電影大師,以及當 代宗教思想、精神分析等具啟發性的分析,最後並收入了1996年西班牙譯文再版時,桑塔格為自己所帶來的「文化旋風」現象所特別為讀者撰寫的後記:〈三十年之後〉。 桑塔格雖已病逝,但她仍然是現今全球「文化研究」領域中的風雲人物,與西蒙.波娃、漢娜.鄂蘭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也是現今西方最走紅的「新知識分子」,係現今最受矚目的文化研究學者。 桑塔格的「反詮釋」之號角,是吹響在大眾文化與前衛藝術基礎之上的。理論的生命力,不僅僅在於理論本身的鮮明與響亮,更在於這種理論有著現實的根基,捕捉到了文化潮流的氣味,並能做出精確的描述與測。 「寫作這些文章時的世界已不復存在……表現在這些文章中的品味判斷可能已經普遍了。而在那些判斷之下的價值則不是。」桑塔格如是說。我們在閱讀這些文章時,仍對她把評論對象如剝腸剖肚般一層層由外而內接近真實的努力,有如看見奮戰不懈的勇士般的實踐感到萬分敬佩。 桑塔格所評論的對象,對於本地讀者而言也許日漸熟悉,但我們是否也能看到她特殊且精緻的論述方式,其背後的時代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