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柏拉图
-
Phaedrus
-
《菲丽布》译注
《古典人文•哲学经典研译: 译注》用全新的理论工具对此作了一次专门、系统、引人人胜的辨析。人之为人意味着用心选择,而希腊人很早就追问: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一个人选择?这意味着人必须反思什么是好,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赋予我们此生以意义的东西,以及如何能对这一切给出令人信服的理据。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录都或明或暗地在探讨这样的问题。作为柏拉图晚年的扛鼎力作之一。 -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
柏拉图将其对话作品散布于苏格拉底一生的时间跨度之中,这样一幅时间地图也描绘了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也即苏格拉底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苏格拉底与世纪之久的哲学传统决裂,转向自己的探询之路,并在历经岁月之后,步入对自然的最深刻理解,而此后又逐渐学会在哲学所面对的威胁面前(柏拉图重点展现了这种威胁),以恰当方式掩盖并传递这种理解。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和漩涡”——对于政治哲学史也同样如此,而政治哲学是哲学由以庇护并发展哲学的准哲学式的手段。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成为其自身的历时性记载具有一种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越了哲学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的存在,因为它是对哲学转变为苏格拉底式哲学的持续记载,而这种记载采取的形式最终主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生活。本书所讨论的三篇对话——《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和《王制》——都涉及苏格拉底对哲学公共外观的关切。按照柏拉图设定的戏剧时间,《普罗塔戈拉》是时序上最早的一篇对话,苏格拉底正是在这篇对话中登上了公共舞台,苏格拉底在此前后的哲学政治有一种更加公开的政治意图。柏拉图将《卡尔米德》设定在苏格拉底从波提岱亚返回雅典的当天,此时的雅典城邦已经因为饱受战争和瘟疫而发生了改变,而苏格拉底也在离乡期间学到了某种非常重要的东西,他认识到,自己要采取全新的方式来传达哲学。《王制》设定在《卡尔米德》发生几周之后,《王制》同样是一篇苏格拉底在经历了长期的在外征战、重返家乡后的对话,在远离雅典期间,苏格拉底学会了某种重要的东西,并返回到一个已然变得不同的城邦。通过在《普罗塔戈拉》与《王制》之间设定一道鸿沟,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认识到,相比于自己在《普罗塔戈拉》中为哲学做的辩护,自己必须更为彻底地保护哲学。在《卡尔米德》与《王制》中,在返回雅典时已经发生改变的苏格拉底已经是这样一位苏格拉底——从此开始,他至少在公开场合将会始终保持不变,“总是在同样的东西上讲着同样的东西”(《高尔吉亚》490e)。 -
理想国
《理想国》作者柏拉图,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出身于雅典贵族,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师承苏格拉底后,他便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被处死使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便离开雅典四处游历。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
柏拉图著作集 2 (英文本)
此套英文版《柏拉图著作集》是为适应中国读者阅读、研究柏拉图著作的需要而编辑出版,收录了本杰明·乔伊特所译的全部柏拉图著作,以及乔伊特为每篇作品所撰写的导读性文字,共六卷。尽管柏拉图的著作,尤其是一些名篇,至20世纪出现了不少优秀译文,但一百余年前乔伊特这套完整的英译本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百余年来,该译本经多次再版,广为传播,为柏拉图的研究和阐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魅力和学术价值。 此英译本在中国国内的出版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方面可以澄清以往的中译本中那些含混不清的译法或者误译、漏译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阐释,以供对照,这对于像柏拉图这样重要的哲学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