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内陆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
考古专家带你寻迹巴蜀楚,认知中国古文明
◎ 编辑推荐
☆ 该书全面展现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中的200多个早期遗址,包括屡出瑰宝的三星堆、金沙,“信巫鬼重淫祀”之楚地的石家河、曾侯乙墓,以及三峡地区鲜为人知的先民聚落。
☆ 以物为引,数 以万计的出土文物,其背后随其掩埋的大量信息一一显露:
奇异的青铜人头像,将中原 工艺和古蜀审美融于一体;
刻有上古符号的占卜甲骨,在中原大地之外长江流域也有零星分布;
汉墓中的画像石生动描绘了古代的食盐生产链;
船棺、彩绘漆棺、多重棺椁等,反映了不同信仰和身份地位……
☆ 带领读者亲历考古推理,体验一线学者如何寻迹古今,探寻三千年间长江流域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沉浮更迭、四方习俗的融合变迁,以及财货权力的流动轮转。
☆ 该书是景观考古的前沿巨著,突破了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以政治中心为考察重点的固有范式,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中国内陆,重构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做出了瞩目贡献。
◎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
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
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
寻蜀记
★《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知名专栏撰稿人萧易最新作品——但凡考古上有新的发现,萧易总会去现场一探究竟,而《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上但凡有和巴蜀地区的石窟、考古相关的文章,几乎都是他写的。《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乾坤曾介绍到,自2009年萧易为杂志撰写安岳石窟起,今天的他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发稿量第一的作家了。此次出版的《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是萧易继《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之后的又一部作品。
★ 历时10年19次亲自踏访,足迹遍布巴蜀的考古寻访发现之旅——10余年的考古寻访,19次与《中国国家地理》同行的发现之旅,4000余年的文明追溯,汇集成了一部在脚下遗迹与千年文明间切换的蜀地史。书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与的,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巴蜀,那些荒野中的遗址,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作者将四千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理,通过生动的考古发掘,具体而微地讲述历朝历代的故事。那些原本不见于史料记载的人物,也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起来……
★ 以考古的角度进入历史,集结了四川最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遗址——萧易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以时间为断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而这些文物串连起来,恰恰形成了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了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极具人文关怀的民间立场记述,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断——我们熟悉的历史,往往是通史的书写方式,但还有无数故事的发生,由于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得以管窥更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串联各个时期的考古遗址,就翻开了一部史书外的历史。萧易在书中将自己“投射”到历史里去,让历史想象建立在考古实物与文献史料比对之上,并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段。
★ 收录300余幅高清配图,内附“出土文物在哪里”古迹导览示意——书中收录高清配图300余幅,均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团队拍摄,同时配文物线描图若干幅,生动展现中国文物之美。该书采用了流畅舒适的设计风格,选择了墨绿色皮面材质打造封面,书中还设计了两幅“古墓内景”大拉页,书后还附上了一份“出土文物在哪里”的导览示意,将书中提及的出土文物现在所藏的博物馆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大家可以一起寻古迹、看考古、赏文物、知巴蜀。
内容简介: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
发现四川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中国最具潜力的摄影天堂——四川省,重新梳理、发掘最值得观赏和拍摄的100个最美景观,近90位《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和四川当地最熟悉观景拍摄点的摄影师和向导,亲身驾车或徒步探路,帮助你开启一段独特的自助行摄旅途。48.5万平方公里,6万公里自驾行程,600天亲身探索,88位职业摄影师用车轮和脚步重新发现四川。观景和摄影并重,重新梳理天府之国的极致美景;借助经度、纬度、海拔、方位、大地高度等要素精确定位最美观景拍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网站同步发布“四川100最美光景拍摄点”,并在相关点位竖立标志牌。100个推荐景点立体展示:整体介绍、地理信息、摄影指导、相关资讯、地图信息、周边景点以及多张精美照片。 -
Lonely Planet:四川和重庆(2013年全新版)
川渝有着让其他地方嫉妒的旅游资源,不得不让人怀疑上帝也曾倾心于这片土地。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历史人文都让人着迷,天堂九寨、国宝熊猫、古蜀国未解之谜……无论探寻历史亦或放空休闲,喜欢美女或是钟情于美食,对于不同的人,川渝总会给你一个爱上她的理由。 《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系列:四川和重庆》由8位经验丰富的作者亲赴实地调研,不仅涵盖最新、最准确的旅游资讯,而且拥有不少知名目的地的新玩法与一些新鲜的目的地。一切以旅行者为中心:80多幅地图,丰富详实;让作者、编辑、排版通通累到吐血的内容设计,只为能让旅行者简单易用并能享受到乐趣。 -
四川民居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它们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即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也将越演越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而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编者出版这套《老房子》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居民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 本书丛书之一,通过大量真实的摄影照片,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四川民居的整体风貌。 -
川人茶事
茶铺,是人们饮茶、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茶铺里,饮茶只是手段,聚会才是目的。在过去,坐茶铺是四川人的重要生活内容。他们通过茶事,摆“龙门阵”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听评书、看川剧,打牌、下棋,调解纠纷,做生意……,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川人特有的方式得到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因此,茶铺俨然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 该书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纵横两方面阐释了四川茶铺产生的历史原由,梳理了其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展示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不仅行文流畅易读,而且有大量珍贵的生动翔实的图片,将四川茶铺的文化特色以及四川人的传统生活合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