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薄薄的故乡
先锋导演王小帅的私人笔记,无故乡时代的故乡情结,献给所有回不去故乡的人们。 苏童、杜琪峰、刘小东、高圆圆推荐珍藏 █ 编辑推荐 ★ 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王小帅的“三线”记忆 ★ 《青红》《我11》《闯入者》创作背后的真实故事 ◆模糊的回忆、幸存的老照片、儿时的画 、家书、剧照、几经手改的文稿,订成一本私人笔记。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迁徙流变,勾画出一代人的集体遭遇:一群没有 故乡的人仅以留存的记忆碎片。 █ 媒体评论与名人推荐 他用电影的方式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带给未来以无穷希望。 ——美国《商业周刊》“亚洲之星”称号授予评语 作为1990年代出现的大陆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帅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法国世界报》 王小帅透过镜头,描绘人在不同地域间的移动流离,从乡村到城市、自中国到西方,显现出他对中国社会变迁改貌的厚实观察。” ——第14届台北电影节 我看过这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并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想他的确受到了《温别尔托·D》的一些影响。我觉得巴赞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他们对于长镜头的倡导,帮中国导演挣脱了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那些美学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就是其中之一。 ——达德利·安德鲁(美国影评人) 尽管该片情节缓慢,但却让人始终全神贯注。导演王小帅将会让自己的导演之路更加开阔,因为这部影片证明,他是一个让任何人都能信任的导演。” ——雷·本内(戛纳影评人) █ 内容简介 导演王小帅一直说不清自己是哪里人。在上海出生4个月后,他跟随父母来到贵阳“支援三线”,13岁因父亲工作调动迁到武汉,15岁考上央美附中来到北京,23岁北影毕业后分配到福建,两年后无片可拍的他逃离体制,开始他的“北漂”和独立电影创作生涯。 从《青红》到《我11》、《闯入者》,他一遍遍在光影中回望他的童年所在地贵阳,作为一个“三线子弟”,他对讲述和发现这段历史有着无法释怀的责任感。 但这本《薄薄的故乡》却无关宏观历史。这本书中的文字、无意中幸存下来的老照片、儿时的素描、父母的家书等,装订而成的,是一个无故乡的人的精神故乡,是一个四口之家颠沛流离的命运。与其说它是在向读者讲述,不如说它是作者的私人笔记——在撰写整理这本笔记的过程中,他让自己沉浸到往事中,他发现自己不免絮叨,更加发现回忆的不可靠;他意外地找到以为早已丢失的照片和画,惊喜地知晓了一直好奇的谜底。 现在这本笔记已经完成,如一部最终剪辑而成影片,不再私有。 -
杜拉斯传
▉简介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是20世纪最富戏剧性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常带有自传性,如《情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直布罗陀的水手》等,她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位自我虚构的代表作家、职业忏悔师,她将自己隐藏于多张面具背后, 并热衷于 搅乱可追寻的踪迹,这令她的身世变为一个谜团。她经常说,书中的真实远比作者本人所经历的一切更加真实。 ▉编辑推荐 ●杜拉斯最权威传记,曾获法国菲米娜批评大奖;爱,恨,传奇,写作,绝望,死亡,本书将这一切囊括在内。 ●作者与杜拉斯私交十二年,掌握大量私密信件,私藏照片和手稿;详尽的采访,冷峻的叙述,严谨的解读,直面杜拉斯生命中的真实和谎言。 ●传记可读性极强,会如杜拉斯的小说一样紧紧抓住读者。 ●译者袁筱一是国内一流法语文学翻译家。 ▉媒体评论 杜拉斯的一生带有20世纪的鲜明印记……她将她的经历转化为荒凉、诗意的小说,即使不熟悉这些作品,阿德莱尔这本精心建构的传记也会如杜拉斯的小说一样紧紧抓牢读者。 ——《纽约客》评论 杜拉斯曾说:“我不知道我自己能否容忍杜拉斯。”通过这本传记,读者对此可能会同意一半。 ——《出版人周刊》 -
家庭絮语
意大利国宝级文学大师,二战后欧洲最具影响力巨著,意大利中学生指定读物。 向普鲁斯特致敬的(女版)“追忆似水年华”。 再版数十次,逾百万册,译介成多国语言。 在《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沉重的背景下,呈现了胜于《美丽人生》的欢快与温馨。 家庭絮语散落于记忆深处,穿透黑暗深重的历史,放射出微弱温暖的光。 “我”在都灵一个喧闹的家庭长大。父亲,一个犹太裔大学教授,脾气暴躁,经常大吼大叫;母亲,一个文艺气质的家庭主妇,总喜欢在饭桌上重复地讲那几个故事,纵容父亲的坏脾气;两个哥哥,一个是家庭的骄傲,一个总是不学好;一个姐姐,在青春期爱上普鲁斯特,忧愁地在花园里散步;一个结实强悍的女佣,总是“他”“她”不分,说话颠三倒四;来来往往的家庭的朋友,孩子们的朋友,裁缝,医生……一个熙熙攘攘的20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家庭。 几十年间,墨索里尼上台,种族法实施,二战爆发……哥哥、父亲被捕,“我”的丈夫死在德军监狱,身边的朋友陆续消失。然而这些苦难以一种慌乱甚至滑稽的方式发生,或者只是被悄悄地一笔带过。一家人不论如何颠沛流离,只要他们聚在一起,家人间琐碎而亲切的话语便在继续,伤口便得到愈合,生活便得以继续。 在“我”的记忆中,家人的欢声笑语,像一条河流,充满着最具生命力的种子。 -
坏举止
在爱与性中,她(他)们都是没有发育完全的人。 一个在书店工作的男子,每个周末都与女友一起吸毒沉沦;一个已婚的男人,每月定期去一次妓院,最后忍不住跟踪一位妓女,为了看一看她在日常生活中的样子;一个有受虐倾向的女人,跟情人去乡下度周末,却发现男人的暴力不能给她任何快感,只带来切切实实的疼痛;一个女子一边“接客”,一边维持着自己的写作梦想;一个律师的女秘书,只有在各种惩罚中才能感受到难以启齿的快感。 -
危险的大笑
▉编辑推荐 ●作者米尔豪瑟是普利策奖得主,风格非常鲜明、独特的作家,国内首次引进其作品。 ●本书获《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虚构类作品)之首。 ●情节奇特、叙述冷静的短篇小说,穿透无趣的表层现实,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旅行,在奇迹与平常事物之间旅行,美丽、深刻、激发想象。 ●译者孙仲旭是国内知名翻译家,译文准确且忠实于原著风格。 ▉内容简介 十三个黑色、充满奇趣的故事,米尔豪瑟带你去到现实世界的边缘,见识各类古怪而有意思的“边缘人”: 有人用极度夸张的大笑抵达生命的新境界;有人用莫名其妙的失踪惊醒庸常生活中的人们;有人想用匪夷所思的建筑证明“现在”,巨细无遗地复制了一个与现存小镇一模一样的镇子,或建造一座高达天庭的塔;还有人想用古怪的发明改写历史,或者,像某个历史学会那样,直接发明新的历史…… ▉媒体评论 一本非凡的书,才华横溢,而且对现实具有某种预见性。 ——D.T.Max 《纽约时报》 神秘和陌生的感觉弥漫在13个故事里……米尔豪瑟的智慧和原创性照亮这本书的每一页。 ——Lawrence Rungren 《图书馆》杂志 美丽又深刻……米尔豪瑟的小说是我读过的最发人深省的作品。 ——David L.Ulin 《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能让读者完好地了解米尔豪瑟这位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家……《危险的大笑》勾勒出了他的想象力的每一个刻面。 ——Michael Upchurch 《西雅图时报》 -
青叶繁茂
● 他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平民剧作家”,他擅长把日常生活搬上舞台,演绎平凡人的无奈与不幸。 ● 躁动不安的青春岁月,闹剧百出的高中生活。故事所描绘的那个年代成为日本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 它曾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在日本引起全民关注。 ● 透过一群高中生的视角看二战后日本平民的生活,社会风貌。 ● 书中关于战后大人的分类很有意思,非常具有时代特色。 故事发生在五十年代的日本仙台,小稔身处最劣等班级的高中生活到了第三年。新学期,他和三个死党一起观摩了解剖书上的生理结构图,班上来了神秘的转校生俊介。他们五人兼具恶童、纯情少年、文艺青年的品质,他们为初恋烦恼,向往真善美,不时也为正义抗争,但又不断制造恶作剧,给周围人带来巨大麻烦。幽默生动的故事之外,几位老师宽容而高尚的教育者形象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