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1906-1909
目录 柏石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代序)沈弘 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 恩斯特·柏石曼(德) 插图目录 照片主题索引 -
中国觉醒
丁韪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要远比其他西方汉学家更为深刻,对于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同情心也要比绝大部分西方人更为深厚。 本书在介绍清末的地理、人文以及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同时,着重描述了作者所亲身经历的1902—1907年间清政府所推行的新政和改革,并试图解释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潜在力量,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光明未来的极大期盼。 作者的特殊身份和背景决定了他所阐述的观点偶有偏颇,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同情心仍跃然纸上,读来备感亲切。 -
在张力中思索
本书的几场讲演就是在上述三种张力中展开的。在今天,谈文化问题离不开现实问题,而谈现实问题又只有通过中西、古今、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才能深入。自从1980年代起,我研究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题已有二十多年了,我的观点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借鉴西方文化来批判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用这种方式促进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中国文化的提升。这种提升,也可以说是“弘扬”。弘扬不是口头上鼓噪和宣传的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地进行理论上的创造,中国文化有多大的生命力,就看她能否雍容大度地吸收异己文化的因素来营养自身,通过新陈代谢而排除毒素,更新自身。我把这叫作“新批判主义”,并认为这是整个21世纪中国人所必须完成的一件世纪工程。 -
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
-
中西文化比较
《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通用教材:中西文化比较》是一本爱思索的人喜爱的书。它以专家的深邃思想,又用普通读者的初涉目光,从中西方文化寻根开始,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西方文明在哲学、文化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修辞、宗教信仰、社会规范、文学艺术等方面比较分析。使人们对中西方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有了深层的理解。 -
美丽的国家
14岁美国少年来到北京,与北京青少年网球队一起训练一年。完全以一个外国孩子纯粹的视角,记录在中国的各种生活。 在异国他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还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他们身处社会各阶层,有的甚至比他年长许多。 文中主观视角——“我”在中国的体验与思考颇有些特别的见识和深度——除了对“美丽的中国”做了充分肯定外,他委婉地提出了一些批评,如中国的盗版DVD,中国的交通,中国的乞丐,中国的沙尘暴等等。 最让他不解的是一个很有天分、很刻苦、很有前途的网球新苗博伟,只因为妈妈说错一句话(其实并没有错),惹恼了教练,结果被“请”出省队;到北京来发展,同样也得不到“只懂得排球技术”的教练的欢心,也被“送”走了;勉强凑够经费到美国发展,可惜错过了最佳年龄段,最后只好跟了泥水匠的爸爸也当了泥水匠。让人痛心,又无可奈何。 他在中国的经历使他成长,等到他回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要比美国同学成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