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之死
【编辑推荐】
★娄烨导演,巩俐、赵又廷、小田切让领衔主演电影《兰心大剧院》原著小说,影片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4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5,000,000册畅销书作家,《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作者,奥斯卡文学大奖“罗马文学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得主虹影“重写海上花”系列小说第二部,从自传体小说到历史类虚构小说的转型之作
★娄烨、贾樟柯、戴锦华、张莉联袂推荐,全新修订倾情呈现
★ 1941年孤岛上海的谍战风云,一个女明星兼女间谍的家国之义
※“上海,你这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1941年末,烽火连天的战时中国,上海租界变成了日占区中的“孤岛”,生活在“孤岛”中的人,却比往日更加醉生梦死,哪怕四郊枪炮不断,烽火连天,人们还是要看戏,要跑马,要跳舞上馆子。而与此同时,上海又是当年全世界间谍战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军统、“76号”、美国情报机构,都在这里斗智斗勇,互相搏杀,到底谁才是最后赢家?
※“记住,任务压倒一切。”
舞台上她是美艳绝伦的名演员,舞台下她是训练有素的谍报人员,一个身份极明,一个身份又极暗,时隔三年回到上海的于堇,究竟为何而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女演员也是女间谍,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于堇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上海,像出生时吮吸你的空气一样,我要亲吻你的街道。”
左翼话剧导演谭呐,身份不明的风流才子编剧莫之因,于堇的商人前夫倪则仁,仰慕于堇却又想取而代之的戏迷白云裳,于堇的养父、旧书店老板休伯特,各怀心思的各路人马,想在这个十里洋场,演一出怎样的好戏?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人公是上海家喻户晓的名演员于堇,舞台上她是美艳绝伦的名演员,舞台下她是西方情报机构的谍报人员。她时隔三年从香港回到上海,表面上是为了出演上海著名左翼导演谭呐的新戏《狐步上海》,也有人觉得她是为了营救自己被抓入76号的前夫倪则仁,甚至称她为“孟姜女”,但事实上她是为了得到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军舰的准确时间和地点,才被自己的养父兼上级休伯特召回上海进行谍报任务。在这座上海“孤岛”,山雨欲来,于堇在巨大压力之下,一边当好演员,一边与各方势力周旋,最终完成了任务,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本书是矿工诗人陈年喜首部非虚构故事集,由真故图书出品。
作为巷道爆破工,陈年喜深潜于大地5000米深处,用炸药和风镐轰开山体,凿出金、银、铜、铁、镍。
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是王二、德成、小渣子等同样低微的命运。后来有的人在爆炸中跑成一蓬血雾,有的被气浪削成了两半,只有他相对幸运,只留下颈 椎错位,尘肺病,还有一只失聪的右耳。
翻开《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这些悲怆炽烈的生命逐一呈现在你的面前。艰辛的劳绩,无常的生死,每一个故事,都像陈年喜在矿山深处敲下的石头一般坚硬,炫黑。
【编辑推荐】
1,矿工诗人陈年喜首部非虚构故事集。作者应邀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巡回演讲。《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媒体重磅报道。
2,重振《诗经》的民间叙事传统,挖掘中国人悲怆又炽烈的生存力。震得人头皮发麻。
3,茅盾文学奖评委张莉:陈年喜的散文和那些名家放在一起毫不逊色。天赋好,语言好,靠一种天性。
4,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张慧瑜:《活着就是冲天一喊》见证了他二十多年流离西北、西南的颠沛生活,既是一本从秦岭腹地到昆仑山脉的天地之书,也是亿万新工人从劳动中萃取的生命之书。
5,随书附赠陈年喜最新诗集《炸药与诗歌》。
6,你买1本书,我捐1块钱。本书与专注尘肺病救助的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合作,你每买一本书,我们捐1块钱,给尘肺病患者子女提供助学金。
7,本书带你辗转中国边荒,遍见奇异风情。一路穿过长江、黄河、叶尔羌河,踏遍新疆的萨尔托海,内蒙的戈壁滩,大兴安岭的茫茫雪山……
-
数星星的夜
【编辑推荐】
☆数十年来,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他的诗歌朗诵会及纪念活动源源不绝,似乎每个时代都需要他的诗歌予以见证。他长眠于其出生地中国延边,他的墓地常有闪电光临。
☆一个被“掩埋”的朝鲜族诗歌天才,一份被忽视的“特殊文学遗产”。他只活到28岁,数十年来,每一首诗都在敲打人心!
☆著名作家、《悬崖之上》编剧全勇先与姐姐全明兰联袂翻译,文字精雕细琢,打造典藏译本,致敬诗歌与母爱。
☆“他留下了纯净如美丽星星般的诗歌。”尹东柱的诗克制而又暗含激情,天真而又富有深意,谦逊而又充满个性,诉说着浓浓的乡愁、对和平、自由的向往,对身份认同的疑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无论相隔多久多远,都能抵达人内心深处。
☆精装锁线裸脊装帧,内文采用进口轻型纸,柔软轻便易翻阅;装帧精美,封面精选臻质雪松绿特种纸,烫金工艺,经典大气、颇富质感,适于典藏和赠与,附赠精美藏书票。
☆韩国“国民主持”刘在石,顶流偶像权志龙、防弹少年团,新锐实力青年演员姜河那等文艺界名人诚挚推荐。
☆直到死亡那一刻,让我仰望天空,心中没有丝毫愧疚。——《序诗》
—————————————————————————————————————
【内容简介 】
他生于中国,死于日本。他远离故土,失了姓氏,却以笔为戈,在28年的短暂生命中,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写作,以最单纯的文字,为最残酷的时代证言。
本书收录了朝鲜族诗人尹东柱的91首诗歌和4篇散文,道出了在日治的黑暗年代,他对故土、人民的热爱,对独立、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
兰波评传
- 编辑推荐 -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人、《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动情抒写,诗人写诗人的典范之作,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
★伊夫·博纳富瓦:“我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兰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对我产生本质的影响,只 有他告诉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对我的期待、应该如何去改变生活。”
★兰波诗学的出发点是一种现实主义。他对巴黎公社的关注,对“客观诗学”的宣扬,对超越个体语言以进入普遍性的狂热,都表现出了他对改造社会现实、用“新的爱情”来重塑人与人的关系、重建词语与世界的联系的意愿。
★兰波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对“诗人何为”的不断质询的苦恼意识,对存在的可能性核心处的不可能性的持续探寻,在于他数次失败后的执着与生命的活力。而博纳富瓦将诗歌称作希望的运动,如同西西弗推动石头,诗人必须无限次地期许和开始。他们都是西西弗式诗人。
★兰波,一位在矛盾中屡战屡败的悲剧英雄。只有真诚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样屡败屡战,勇于面对位于诗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这种不可能之上。我们需要兰波,因为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有限性的人对爱的真实渴望。
- 内容简介 -
本书不仅是见解独到、风格别具的兰波传记,更是属于兰波的精神现象学。全书共分八章,细致剖白兰波作为诗人的生涯,深情呈现兰波精神活动的轨迹。辅以延伸说明的三篇附录、简洁清晰的生平线索、丰富详尽的参考文献和精彩纷呈的译后手记,并配有大量照片、画作和手稿插图。
正如作者伊夫·博纳富瓦在开篇所提示的那样,“为了理解兰波,让我们阅读兰波吧——将他的声音从混杂的诸多声音中分离出来。不用去远方、不用去别处寻找兰波亲口对我们说的话。鲜有作家像他一样如此热忱地认识自我、定义自我——想要通过认识自我来改变自身,成为另一个人。因此,让我们严肃地对待这最为严肃的追求。我建议我们去找回一种声音——识破它的意愿,重现它的腔调,尤其是这些激荡,这无从模仿的纯洁,这些胜利,这些破碎。”
如果没有这本在对兰波精神的描摹方面如此准确且卓越的书,我们对兰波的阅读将大为失色。
-
十九日谈
这是一本解读《古诗十九首》的私人札记。两千多年前,一众匿名诗人写下十九首五言诗,萧统编入《文选》,是为《古诗十九首》。后人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而今,讲诗人杨无锐涉世而来,重访古典,却发现我们只不过重复着《古诗十九首》里同样的心事:同样的思念、盼望、感慨、愤懑……同样的经历亲人久别、爱人背叛、中年劳苦、老之将至……
十九首原诗,十九则解读,十九个故事,十九幅古风插画,十九首古诗临摹,从古诗中观照自己,是为《十九日谈》。
-
昌耀评传
《昌耀评传》一书,是有关我国当代已故著名诗人昌耀的一部评论性传记。 昌耀(1936—2000)生前系青海省作协专业作家。被当代诗界和学术界誉为“中国新诗运动中的大诗人”,“诗人中的诗人”。由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都将其作为一个单元予以重点论述。2000年1月获得由中国诗歌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国诗人奖”。同年3月在病痛折磨中跳楼身亡。 昌耀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他出生于湖南乡下一个豪门大户,13岁投笔从戎,继而成为朝鲜战场上的一名文艺兵。负伤后进入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奔赴青海。1957年成为右派,在青海祁连山等地流放21年,其间与一藏族女子结婚生子。1979年复出,以一个边缘诗人的身份,在当代诗坛堆垒起一座 “青藏高原”。 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博大坚定的道义担当,矿物质般的陌生奇崛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昌耀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也成为他获得诗界普遍敬重的根本理由。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身世和人生精神背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复杂的诗歌世界,昌耀及其诗歌对于当代诗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燎原本人曾长期生活在青海,与昌耀交往密切。熟悉昌耀的家庭及日常生活,熟悉并与昌耀共同经历了当代诗歌场景中的一些人与事,熟悉昌耀诗歌赖以生成的高原地理和历史民俗文化。他从1980年写出昌耀诗歌的第一篇评论开始,一直对昌耀进行跟踪性研究。1992年调离青海后,仍与昌耀保持联系。昌耀去世前得知燎原准备书写这部评传时,郑重地委托身边的亲人,将诸如自己家庭身世的档案文书、重要信件、手稿、照片等,转交给燎原作为资料。所以,此书是建立在作者亲历的现场感、翔实的档案文书资料上的一部“信史”。其中的许多资料和历史事件 ,都是首次公之于世。概括起来,本书有如下特征: 一、理清了昌耀家族根系庞大枝蔓上的线索,这个豪门大户在时代变迁中的盛衰及其成员不同的人生道路。比如其伯父王其梅作为少将和西藏军区政委、五叔王其榘作为中科院史学研究员、父亲王其桂因解放战争期间脱离部队的历史问题在建国后被判劳改等,由此探讨并揭示了昌耀的性格和命运渊源。 二、理清了昌耀流放生涯中各个时段的具体环节,他在人生绝境中与其藏族义父及家族传奇性的曲折关系;不同的流放地政治、人群、劳作生态及昌耀在其中的具体状态。以此解读伏藏在其诗作中的诸多意象密码。 三、对昌耀人生不同时段的国家政治时势,不同流放地的山河地理生态,当地人群流变的历史渊源、由此积淀的土著风土习俗,进行了深入描述。在此背景上凸现其大地性诗人格局的生成,及其诗歌中底色性的高原异质元素。 这部评传在写作上分“传”与“评”两条线索,“传”的部分资料翔实、线条清晰,以丰富的细节展示了昌耀现实生活中的天真执拗与诚挚严谨;“评”的部分理论视野广阔、触角敏锐,以严谨的学理剖析凸现了昌耀对当代汉语诗歌的特殊贡献。 该书最终表明,昌耀是由我们这个民族多难的历史和多情的时代,由积储在大地民间古老的文化血脉、道德力量、山河魂气,奉献给20世纪的一位大诗人。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以及“君子自强不息”的行迹。 这部评传的出版,使昌耀从模糊幽暗的背景中得以清晰凸现,它既是目前关于这位大诗人的研究中,一个开创性的成果;并为当代诗界和学术界之于昌耀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