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人
本劇是現代戲劇試圖恢復到戲曲傳統的一種嘗試。劇中以一個生態學家到某個林區進行生態考察,卻被捲入野人問題的糾葛裡,進而暴顯出環境保育、傳統文化流失、城市文明殘暴、人性貪婪醜惡等問題,幾個主題交織在一起,構成一種複調,形成某種對位,彷彿一闕氣勢磅礡的交響樂,透過語言的多聲部、音樂、音響的多聲部和鮮明的視覺形象,以及通過舞蹈、影像和回憶場面的重疊,構成多層次的豐富變化。劇中更取材長江流域農村、山區的民俗風情,營造古老神秘的氛圍,與劇中城市文明的入侵,恰成鮮明對比。 -
高行健論
高行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其代表的積極的「逃亡」與孤島狀態,獲得「普世性」的認同。追蹤高氏文學精神長達20年的劉再復,是最了解其得獎前後的人。此為華人知名學者劉再復細論高行健重要著作的創作主旨、生命轉折背景,以及獲諾貝爾文學獎前後的高行健狀態等,可視為了解高行見其人其文的超級指南。◎高行健為何要創作《靈山》與《一個人的聖經》這兩本奠定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劉再復細說重頭,勾畫一個最具文學人狀態的高行健,其在文學探索路上的身影。 ◎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中國文壇對此事件的強烈排擠效應,高行健本人、及劉再復與馬悅然的回應。得獎前後,高行健的生活與創作狀態如何?他仍是踽踽一人前行嗎? ◎高行健的戲劇如何啟發中國在1980年代的戲劇改革? ◎馬悅然如何面對全球華文創作的發展?他跟高行健的認識是如何開始的?除了高行健之外,馬悅然心中是否有一份「華文的諾貝爾文學獎名單」? 劉再復與高行健有多年的深切情誼,本書內容所揭示的第一位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其人其文,相信是最詳實、最具可信度的。 本書序由瑞典文學院資深院士馬悅然教授親寫,對高行健與劉再復皆相當熟稔,序文對兩人交往有相當交代,並以推薦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關鍵人,誠懇寫出對高行健的創作期許。 高行健的著作甚多,本書為研究高行健的第一選擇,資料詳實、論述流暢不黏膩於任何學術名詞,是一本意讀易懂的專書。 -
夜遊神
本劇已噩夢為題,透過對心裡真實的追求與對戲劇表演形式的強調所產生的對應,營造出全劇的張力。企圖對諸如上帝、魔鬼,男人、女人,善、惡,救世、受難,以及現代人之他人與自我、意識與語言等古老的主題,以戲劇形式重做詮釋。本劇在人稱上別有用心,入夢後的主角均以「你」取代「我」,造成旁白效果,讓戲劇的進行更不真實,也讓主角更清醒意識到身不由己,卻又只能隨夢蕩去。作者在書中設計大量機關,要求舞台設計和導演的高度創意;而大量內心獨白,更需要表演者靈活詮釋,充分展現作者對實際演出的重視。作者簡介: 高行健,一九四○年生於江西贛州,祖籍江蘇泰州。畢業於北京外語學院,專修法國文學。一九七九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母親》(精選注音版)、《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劇本《高行健戲劇集》十餘種,文論集《沒有主義》,畫集《另一種美學》。一九八一年成為專業作家。一九八七年居留巴黎。二○○○年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為華文世界第一位獲獎者。 -
叩問死亡
本劇沒有故事,只有兩個人物,一個稱為「這主」,另一個稱為「那主」。開始時,「這主」因為火車誤點,信步到了一個藝術館流覽,不料館方未經警告就提前鎖門,將他關在裡面。他徒然抗議之餘,針對當代藝術大發議論,認為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都是故弄玄虛,欺世盜名,結果導致藝術低落,連累真正的藝術也面臨死亡。隨著這死亡一念,那主(這主的思想投射)出現,逐漸引導這主懸樑自盡,全劇也就此結束。劇名原名是 Le Queteur de la Mort , 由高行健自己撰寫中文版出版,將劇名訂為《叩問死亡》。我們說「死亡叩問」時,一般都表示是生命到了盡頭,但是在這個劇名裡,死亡反而成為被「扣問」的對象,不是主動來訪,勾人魂魄。這個劇名非常妥當,因為全劇的重點正是從各個層面探討死亡的本質。生與死是人生旅程的起點和終站,所以本劇反過來看也在追究生命的終極意義。 那主與其說是一個人物,不如視為這主部分思想的投影。他反覆說明的,只是生之無聊與死的必至。這主一再反駁或抗拒這個消極觀點,但在最後終於放棄了生存的最後防線。這兩人的攻防之戰,使全劇很像一篇討論生死的哲學論文,被歐洲媒體譽為「打開世界戲劇的另一種窗口」。 作者簡介 高行健 1940年生於江西贛縣,祖籍江蘇泰州。小說家、戲劇家、畫家,現居巴黎。著有長篇小說《靈山》、中篇小說集《有隻鴿子叫紅唇兒》、短篇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劇作十八種,分別收集在《高行健戲劇集》、《山海經傳》、《高行健戲劇六種》、《周末四重奏》等書中;論著有《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對一種戲劇的追求》、《沒有主義》、《論寫作》。他的作品已被譯為十多種文字出版,他的劇作也在法、德、英、美、義、奧、瑞典、波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日、澳大利亞、乃至於非洲的象牙海岸、多哥、貝寧、以及台灣和香港一再上演,還在歐洲、亞洲、美洲、許多國家舉辦了他的水墨畫數十次個人畫展,出版的畫冊有《另一種美學》、《高行健水墨作品》、《墨趣》、《墨與光》、《飄零鳥》等。 -
对话与反诘
-
周末四重奏
一個慵倦的中年女人、一個遲暮的畫家、一個年輕的風騷小妞、一個江郎才盡的中年作家;四人代表人生不同際遇的生命之聲,在某個共度的周末協奏、織譜、合鳴,組合成一齣人性慾念的劇本。形式上借用音樂的四重奏方式,並透過閱讀文本的口白段落,以分隔主角們的敘述或劇情的交錯演出。高行健特別提供了此戲在演出時,可供朗讀、廣播、舞台的表演形式,亦可將戲、詩、口白敘述、音樂揉合在一起的趣味戲感。 劇情跳接在現實與想像、回憶與夢境、思考與陳述,不斷地轉換中,有如一場高低音階的生之慾望協奏曲。每人各自表述自己的煩惱、被挑起的慾望、道德的擺盪。詼諧中憂傷自現,令人不得不沉吟在這個四重奏的生命旋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