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慰安妇研究
《慰安妇研究》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
血痛
“慰安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记录了26位慰安妇的悲惨经历,以及她们因为那段经历而被改变了的现在的生活。这26位老人的悲惨经历,其实只是日军侵华期间所有“慰安妇”的一个缩影。她们的苦难,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而“慰安妇”代表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近代史上最最苦难最最血泪的那一页。 这段历史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一道伤痕…… 今天仍然活着的慰安妇已寥若晨星,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受害人至死都耻于向人说出自己的那段悲惨经历。那段历史究竟还能有多少细节为我们留下来?有人说,对于痛苦的记忆,回顾一次,就等于重新经历一次。 这些背负着沉重凄怆的记忆活到今天的老人,都已是八十岁左右的高龄,面对她们,我常常不知道该怎样开口,不知道该怎样开口去问,去问那些总能让她们肝肠寸断的事情。真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永远不去叩碰那扇让她们疼痛了一辈子的记忆之门……可我,不得不去叩碰…… “追思历史,不是要让人们永远活在仇恨的边缘。一个健康而成熟的文明,仇恨始终都不应成为人们思维的中心。”五十多年前,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大法官梅汝敖先生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 “慰安妇”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被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慰安妇制度既是日本封建主义的产物,又烙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印记,是日本传统的封建主义与军国主义思潮相互影响的怪胎。 日军慰安妇全世界超过40万人,中国在20万人以上。20万中国慰安妇绝大部分都已死亡。13年来,当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有计划地探访慰安妇幸存者,研究人员走遍全国20多个省只找到100名幸存者。 我国山西省和海南省是重灾区。1937年秋,日军攻入山西,第20、108、109师团等部队开始长驻当地,成百上千的山西妇女被日军抓入炮楼为官兵提供性服务。调查发现大量慰安妇幸存者集中在今天山西孟县。此外,海南是当年日军慰安所和慰安妇幸存者集中的大省。目前已证实的慰安所有60余个,愿意公开证言的慰安妇有20多人。 本书就是对这些坚强地活下来并勇敢地站出来控拆日军罪行的老人的采访。 -
真相
慰安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记录了数十位慰安妇的悲惨经历,以及她们因为那段经历而被改变了的人生。这数十位老人的悲惨经历,其实只是日军侵华期间所有慰安妇的一个缩影,她们的苦难,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而慰安妇代表的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近代史上最最苦难最最血泪的那一页。那段历史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一道伤痕。 “他们(日本政府)什么时候能向我道歉?我能等到那一天吗?”在讲述自己的苦难后,在用干枯的双手擦拭完眼角的泪水后,这些曾经沦为慰安妇的老人都会拉着我的手这样问。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她们,我也无法知道她们能否等到那一天,但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一天! -
日军性奴隶
《日军性奴隶:中国"慰安妇"真相》揭露了日军强征中国“慰安妇”的事实,记录了受害人万爱花的控诉、袁竹林的自述、台湾阿妈的回忆等材料,反映了中国“慰安妇”幸存者对日本政府提出诉讼、赔偿等问题。 -
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描述一位曾在日军侵华期间(1931-1945)被骗去湖北鄂城当慰安妇的中国妇女袁竹林,一心寻找三十多年前因冤案被下放东北边境劳改营而分离的老伴廖奎的故事。李碧华在书中记录了全部过程:从李碧华被袁竹林感动、愿意帮她完成寻人的心愿,到运用各种可能的方法与管道,帮现居武汉的袁婆婆找到已迁移至山东省的廖奎。找到廖奎时他已经双腿残疾,李碧华最后也陪伴袁婆婆走这趟间隔广漠时空的寻人路途。 小说家放弃了瑰丽的文字,追踪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书中最珍贵的是作者与主角互动及情感介入,其意义超越单一的历史事实,袁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日军侵华其间二十万中国慰安妇的缩影。每一场战争,都有女性被当成代罪羔羊,这是人类的耻辱。 -
旗袍
她翻出一件旗袍,这么多年从未穿过的旗袍,此刻让她近不及待地穿了起来。她站在穿衣镜前,打量自己,身长驼的后背,火鸡样起皱的肚子,再也没有当年穿它时的风采了,可现在的她是为自己而穿旗袍,不是为别人穿旗袍。她打量了自己一会儿,又戴好首饰和项链,便悄没声地离开了房间。她没跟导游黄小姐打招呼,那座八角楼只属于她一个人。 凄凄惨惨的慰安妇,永不妥协的女记者;利欲熏心的商海,扑朔迷离的官场;小说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作家冷酷而严峻的批判精神,让你在战场、商场、情场、官场的阅读体验中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