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北大
钱理群 序 树犹如此 王立刚 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丛治辰 三角地 谢 冕 依依柳岸 冯永锋 北大需要荒凉感 胡续冬 草坪音乐记忆 陈顺馨 48楼·大教室·师兄弟…… 古来三五个英雄 涂 骏 纪念与反思 洪子诚 “严”上还要加“严” 孔庆东 多情最数王怜花 陈恒舒 先生 石一枫 昌平园,实验品,两个人 严绍璗 我的老师们 燕燕于飞 清 平 一个迷局 何蕴琪 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侯桂新 底气 吴光富 失踪的爱情 文 珍 煮鹤焚琴记 算诗人最相得 吴晓东 只有一种生活的形式 王 政 侠义北大 朱靖江 迟到的异端 朱靖江 北大醉魂 蒙 木 逃课记 梦入少年丛 叶永烈 我的“化学情结” 洪子诚 一点往事 赵振江 燕园絮语 黄子平 喜欢阅读 吴福辉 融入我的大学 武弘麟 宿舍杂说 吾道悠悠 张一璠 北大是一篇散文 许秋汉 未名湖是个海洋Ⅲ 温儒敏 致中文系07届毕业生的一封信 王光明 在边缘重返自身 马丽华 同属于北大的理性与激情 戴锦华 去而复归 钱理群 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编后记 …… -
眼儿的北大碎记
“北大碎记”诞生记 一个“正经”读了14年书的北大学生,在她大学二年级的暑假,完成了自己第一本书——一本“绘本”。 她“正经”学过很多东西,比如芭蕾舞,比如单簧管,比如声乐,比如篮球……唯独没有“正经”学过“画画”。但是在她20岁这年,她不跳芭蕾了,不吹单簧管了,不练声了,不摸球了……却依然在“画小人”。 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选择。她永远记得“蜘蛛侠”这么说过。 虽然在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广告系,但是,眼儿的梦想却是“多体验一些事情多认识一些人多去一些地方,把他们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别人听”,这个“记录”和“讲述”的最佳形式,她觉得,就是“图加少量文字”。 如果谦虚地讲,其实一本“小画书”不算什么,也有不少人在20岁之前就出版了自己的作品。作为一本“消遣性”的书籍,《眼儿的北大碎记》不是什么“搞笑经典”,也不是什么“热血图志”。它讲的,就是一个现在在北大上学的北京小丫头,自己生活里的那一些事。 如果真的要用“概括全文大意和总结中心思想”的方式来说这本书,其实也有人说:它通过真实记述一个北大学子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也从一个轻松的角度介绍了北大的环境氛围和特色,可以让读者通过阅读了解到一个不同于一般媒体上所介绍的“生活的”北大。 但是……她自己不想这样讲。 因为最早画这些小画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出版或者“告知”。只是为了“记录”与“分享”。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眼儿的“爱说话爱交流不严肃”性格,让眼儿在来到了北京大学这个特殊的环境、有了“足够的话题”和“可以自行安排的时间”之后,陆陆续续地经历了、画出了这些故事。最早只是在朋友间传看,后来整理了发到自己博客和校内以及北大的bbs上进行连载。发现慢慢地听眼儿讲故事的人多了,她自己很开心。这么坚持了两年之后,终于有机会把它们整理出来……并且得到了机会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好玩的人和事。 讲的是真实的故事,讲故事的是真实的人。希望每一个翻了这本书的人,不管是因为什么或为了什么,能在看了几页之后觉得,“啊,原来北大还有这种学生啊”或者“哦?原来这也是一种大学生活啊”之类的,眼儿就满足了。如果能再有一句“嗯,挺有乐趣的”之类的评价,眼儿的目的……就达到了。 -
群己论识
这些文章与演讲大部分涉及西方政治理论。由于笔者曾负笈英伦,多年沉浸于经验主义的熏陶之中,深感对政治理论的探索不应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而应是以历史与现实经验为基础的思考。唯其如此,笔者在教学与研究中对西方政治与思想的历史给予超乎寻常的关注。在笔者看来,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将政治哲学的视野局限在公共政策领域,而对诸如认同、制度等政治的核心问题关注不够。这样一种视野狭窄的政治哲学对于思考中国的政治问题显然是不够的。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它是几个重大转型的综合:从内部言,我国的改革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全能主义社会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这种集多重转型于一身的情形使中国的改革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更由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巨大国际机遇与挑战而加剧。 面对如此艰巨的改革任务,中国学者在研究政治理论时需要新的思维。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新的方法与视角解释中国的政治传统,挖掘传统中国的秩序结构以及维系该结构的核心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新的方法解读西方秩序结构背后的原则。我们不应满足于抽象地理解目前西方流行的政治理论,以一种进化论、目的论的方式以为“新”政治理论必然包含了对“旧”理论的合理继承与发展。在面对一个成型的理论体系时,不仅要看到这些理论公开昭示的原则,而且要分析这些理论产生的背景,揭示这些理论隐蔽的主题。 -
不洗泥的北大生活
《不洗泥的北大生活》以北大生活为主线,展示了北大人的风范、气象和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在艺术上强调中国元素,大量运用中国传统的写实手法,可以说具有东方神韵,中国气派。 仿佛是很多年以前,仿佛又是昨天,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在追寻着,她的名字叫“认同”。 -
谁比谁活得更长
1988年5月4日,是北大校庆九十周年。整个学校都在狂欢。晚上,我一个人在校园里游荡,碰上高年级的学姐易敏,她和几个作家班的学员在一起,我也跟他们一起去喝咖啡。其中有女诗人伊蕾。我早已听说过她的名字。第一次见到她人,在咖啡厅暗红的光里,我被她的脸震慑住了——二十岁了,我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张被磨损的女人的脸,那脸上有一种被痛苦、被屈辱、被岁月毁坏的无形的痕迹,有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痛楚与冶荡。只可惜我当时太小,无法领略那张憔悴的脸上动人的美。相反,坐在她的对面,我替她害羞:她这样堂皇地坐在那里。 很晚我才去读她的诗——1995年4月12日,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1990年出版的她的诗集:《女性年龄》,我翻到后记,第一句话就是:“我好象天生就老了。”我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读到? -
燕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