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 四卷本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 -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本书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文学”走进大学课堂,到底该如何“教育”?文学史并非“不证自明的知识体系”,从古已有之的“文章流别论”,转化为今日通行于学界的“文学史”,应归功于西学东渐的大潮。本书涉及晚清以降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者的自我确证,以及百年中国知识体系的转化。在20世纪中国学界,“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其确立以及演进,始终与大学教育密不可分。本书不只将文学史作为学术观念来描述,更作为一种教育宗旨、管理体制、课堂建设、师生关系来把握,文笔生动,思虑深邃。 -
欧洲文学史
要了解西方文化,必先从它的文学史开始。本书通过对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各国的文学史的述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观察西方文化的视角,使读者透过作者自己的见解和他那个年代的独特视角,对西方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
中国知青文学史
本书从将近半个世纪浩瀚的知青文学资料中,穷本溯源,剥伪存真,精炼也独特于太多流行的、统一的、通俗的言说的真知,形成了这部具有思想、含量的中国知青文学史志,缜密、生动、翔实而又富有真相、真况容量等内容。 -
从选择到反抗
法兰西是一个崇尚个性自由的民族,法国文学遵奉的最高准则是追求创作个性的自由。由此,世界上大多数新的思潮流派、新的艺术风格往往都发源于斯。法国文学领域从来都是各种风格纷竞自由的天地,尤其到了更适于个性化发展的20世纪,更是如此。因此,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卓尔不群、独来独往的才人比比皆是,对于文学史而言,虽然总有分门别类、归纳概括的需要,但法国21世纪文学中难以归类的作家为数实在很多,本书的第十部分就是一些难以归入固定门类的作家,他们之所以难以归类就在于他们创作个性的独特与张扬,而过,倒又成了他们的共同点,特别是他们都把自我个性、自我精神、自我状态张扬而毫无顾虑地升华为文学这样一个物特色,从拉迪兽、塞利纳、柯莱和持,到让・惹内、杜拉斯、萨冈,哪一位的作品中不有一个极为张扬的大写特写的“我”字?这倒使我们有可能在这里姑且反把他们统称为“自我个性张扬的才人”。 -
文学的历史
歌谣、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童话、传记、诗篇、稗史、游记、剧本、小说、随笔、评论……繁多的体裁构成了文学,也构成了文学的历史。然而,并不是每种抒怀或记叙文字都能进入文学史。就每个具体时代而言,能以经受时光的筛簸,穿越后世历代的传述而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必是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的历史实质上是精品文学的历史、经典文学的历史。 在一个技术手段已经能够无限量提供资讯与娱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在阅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探究心灵和人性方面,在摹写生存状态方面,在张扬想像力方面,在文明的传承与塑造方面,有哪一种文化样式的能力可在文学之上?答案是没有。文学无疑是表现力最为宽广最为强大的人类情感工具,其生命力既古远又蓬勃,自从以歌谣传说之类的形式诞生于口述年代以来,它的历史从未中断过-哪所是洪水滔天还是暴政窒息一切之时。只要生活在继续,人类就会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把情愫不断表达出来。面对文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特质-核心作品的价值亘古不变。尽管作家的写作技巧在不断提高,大众的阅读趣味也日新月异,但即使在已经进入电子阅读的今天,《荷马史诗》或唐吉诃德的魅力依然丝毫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