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種聲音
編者的話 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歐∙帕斯在他的文章〈另一種聲音〉中寫道:「在革命和宗教之間,詩歌是『另一種聲音』。它的聲音是『另一種』,因為這是激情與幻覺的聲音,是這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是古老又是今天的聲音,是沒有日期的古代的聲音。分裂與異端的詩歌,清白與邪惡、汙染與純淨、空中與地下的詩歌,寺廟的詩歌與街頭酒吧的詩歌,唾手可得的詩歌與可望而不可及的詩歌。所有的詩人,在這些或長或短,或被重複或孤立的時刻,只要真正是詩人,就會聽到那『另一種』聲音。」 值得慶幸的是,香港恰好為這另一種聲音提供了空間,這與香港獨特的曆史背景、政治與文化的生態有關,與其國際地位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多民族多語種並存的現狀有關。我相信,「香港國際詩歌之夜」不僅僅是香港的文化事件,也是整個漢語世界的文化事件。在這個意義上,地處邊緣的香港反而有可能成為漢語文化的中心之一。 就像音樂與耳朵的關系,詩歌與讀者之間也存在某種互相尋找、依存與激發的過程。除了這類定期的國際詩歌節外,我們還將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包括朗誦會、講座和工作坊,讓詩歌成為我們精神生活的日常形態。 我謹代表籌委會感謝應邀的國際詩人與用漢語寫作的詩人,感謝合作夥伴與志願工作者,正是由於大家的努力與合作,會有更多的人聽到這另一種聲音。 北島 2009年11月1日於香港 -
時間的玫瑰
「 對 話 」 既 是 中 、 西 文 學 作 品 翻 譯 的 對 話 , 也 是 中 、 西 文 學 的 一 次 深 刻 的 交 流 。 北 島 以 他 精 煉 而 銳 利 語 言 、 以 他 作 為 一 位 優 秀 詩 人 的 敏 銳 , 為 讀 者 講 述 了 九 位 西 方 文 學 大 師 : 洛 爾 加 ( Lorca) 、 里 爾 克 ( Rilke) 、 策 蘭 ( Celan) 、 帕 斯 捷 爾 納 克 ( Pasternak) 等 等 。 北 島 融 合 自 己 的 創 作 , 從 而 在 中 文 世 界 重 現 了 這 些 文 學 大 師 的 生 命 。 在 北 島 此 書 的 文 字 裏 埋 伏 了 一 個 真 正 的 中 心 , 那 就 是 對 一 個 激 情 年 代 的 書 寫 , 對 一 個 充 滿 歡 樂 之 謎 的 年 代 的 書 寫 , 在 那 裏 我 讀 到 了 那 個 時 代 特 殊 的 氣 息 , 真 的 , 連 當 時 的 空 氣 都 充 滿 了 抒 情 與 犧 牲 。 -
藍房子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三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歎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
午夜之門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藍房子》、《午夜之門》和《青燈》,是最享聲譽的中國作家北島自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七年十年間所寫的散文結集,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十年的散文寫作,遠涉中國與世界的巨大變化,近至作者個人的漂泊生涯,二者平行交錯,互為因果──在大地上鋪開白紙,任揮灑筆墨,幸事也。 寫散文,有三條最重要。一是誠實。這寫作基石因普遍缺失而彌足珍貴。其實與誠實對應的不僅是謊言,也包括虛妄、矯情及逃避;二是沉默。與一個喧囂的時代抗衡的是沉默,使我們不致淪為同謀或被吞噬。沉默改變詞語的方式,深化孤獨的內省,延長冥想的回聲,給萬物重新命名的可能;三是警醒。在愛與恨、忠與逆、守成與超越之間,構成一個作家與母語之間的緊張關係。警醒則是必要的承諾與保證。 這三本書的出版恰逢作者六十歲。作者說,耳順之年,本應圖個清靜,可風雨如晦,四顧茫然,這人世間前景更加黯淡。悲歎之餘,又心懷感激:幸好有香港,給他恢復本來面目的可能。 -
暴風雨的記憶
編者按: 這裏收入的文章選自《暴風雨的記憶——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一書,是曹一凡、維一和我共同編輯的,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 (香港)出版繁體字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簡體字版。這是北京四中“老三屆”(即六六屆至六八屆初高中)學生關於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回憶文字的結集。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爆發時,他們的年齡只有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這場暴風雨不僅中斷了學業,並把他們全都卷了進去。在一所中學的小小舞臺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 可以說這是我們編的“七十年代”專輯的延伸,一直上溯到六十年代。我相信,通過一所中學的學生們不同視角的追憶與敍述,會進一步豐富那一特殊時期的歷史質感,使任何相關結論都顯得為時過早或過於草率。 北島 二零一一年元月十三日 -
七十年代
這是一本收錄了三十篇記憶文字的集子,內容很集中,都是對「七十年代」的追憶和回顧。對很多人來說,那一段歲月雖然不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時間不算很長,可是感覺上,已經是屬於上個世紀的一個非常遙遠的年代了。在那些年代裏究竟發生了些甚麼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點依稀的影子,難以辨認,也難以追尋。但是,我們相信,凡是讀過此書的讀者都會發現,原來那一段生活和歷史並沒有在忘卻的深淵裏淹沒,它們竟然在這本書的一篇篇的文字裏復活,栩栩如生,鮮活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