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在体验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 “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物,他的主要哲学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神圣情色,他有关生命、死亡与内在体验的沉思,均赖此书得以深刻展示。其观点振聋发聩,曾令萨特大为惊愕,著文批判。在《内在体验》中,巴塔耶的行文方式深受尼采及克尔凯郭尔影响,他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 -
光影巴黎
法国巴黎是个充满历史线索的迷宫。博物馆里丰富的典藏、城市里处处可见的古色建筑、人物雕像,甚至许多地铁站里都有关于该站站名或该地相关历史的介绍。在这些历史线索中,我们可以找到殖民是我、革命的、战争的、文化的……种种历史渊源。不过,另一种为人忽视的历史,却在塞纳河边旧书贩的架子上被呈现。她们不是满载文字的书籍,也不是博物馆里被珍藏的名贵化作,而是一张张被复制为不同尺寸的广告海报。这些广告海报美好年代的人文社会风景,海报中既有象征法国国力的万国博览会,也有现代浴室这样的私人空间的形成…… 广告不是广告,广告是历史,是地景、城市、生活、探险、旅行、美学、艺术、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的历史;广告也是性,是社会关系,是商品的贩售,是欲望的暗示与撩拨及刺激,是选择及反映从而强化特定的意向与价值;广告转化大众媒介的性格。所有这些,点滴展现在这本隽永的小品里,趣味横生,知性盎然。 -
法国制造
法国文化最迷人之处是优雅,最炫目的是激情。 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上法国,但就是讨厌法国人。 然而法国人的傲慢却可以为人所容忍,因为它的确是建立在很高的品位上。 书中100个关键词,帮你立刻掌握法国文化的精髓——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把锁钥、一扇窗子, 每个关键词背后都是一部生活史和文化史。 本书会带你走进法国文化的脉络,发现法国人生活里的好东西。 这正是一种最棒的交流,不知让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 同时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自己,重新确认自己的世界观, 让自己可以和这个世界不断的对话。 -
自我的超越性
《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最早的著作。此前出版的仅有的两部作品严格说来不能算作哲学研究。其一是1927年发表的有关狄骥(Duguit)法律现实理论的文章,另一篇则是在1931年发表在《公牛》杂志上的《真理的传说》,萨特在这篇文章中以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萨特以这部著作开始了通向《存在与虚无》的探索。此外,萨特的生平纪事也可肯定它与萨特当时的哲学关注是一致的。可以说,萨特那时的所有著述,如果不是同时的,至少也是同时构思的。《自我的超越性》写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萨特在柏林为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而写的。1935年间,他还写了《想象》和《想象物》(分别在1936年和1940年发表),后来在1937年和1938年间完成1934年就构思的《心理》。后来他又从《心理》分离出另一部著作《情绪现象学理论初探》,于1939年发表。最后要提到随后在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他在《存在与虚无》中坚持《自我的超越性》的结论,又完善、深化了它所欠缺的对唯我主义的批判。 对这部年轻时代的作品,萨特只在一点上有所否定,而这一点在作品中几乎没有展开:即触及精神分析的内容。他对过去的观念进行彻底清算——即否定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理解的观念,并不再坚持过去对这个领域的偏见。 但是,意识结构理论本身,以及作为超越心理对象的自我的根本观念始终没有变。 西蒙娜·德·波伏瓦对此有过明确的评论,尽管略嫌简短,这里不妨提上一句。她说“《自我的超越性》用胡塞尔的观点——而又对立于胡塞尔后来理论——描述了‘我’与意识的关系。在意识与心理之间,萨特坚持了他一直坚持的区分。当意识是直接的和对自我的明确在场时,心理就是对象的总体,这些对象只有通过反思活动才能被把握,它们就像知觉的对象那样只凭借侧面(Profils)表现:比如仇恨是超越物,人们就通过体验(Erlebniss)领会,其存在是或然的。我的‘自我’本身是一种世界的存在,他人的‘自我’也完全一样。因此,萨特建立了他的最古老、也最执着的信仰:存在一种非反思意识的自主性。拉罗什福科和法国心理学传统所说的自我的关系会败坏我们最自发的运动,它只在某些特别的境况中出现。对萨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为他人并以同样的对象方式使为‘我’存在的心理、自我脱离唯我主义。消除唯我主义,就能够避免唯心主义,萨特在结构中坚持他论证的实践贡献(道德和政治上)。”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自我”是意识的“居士”。还有一些哲学家把“自我”在“存在”内部的形式在场确认为统一的空洞原则。另一些——多为心理学家——则想在我们心理生活的每一时刻把“自我”的物质在场发现为欲望和行为的中心。在此,我要指出“自我”既不是形式地、也非物质地存在于意识之中:它在世界中,是外在的;它是世界的一种存在,就像他人的“自我”一样。 -
我看德拉克洛瓦
“双峰译丛” 推出的另一本美术评论同样振聋发聩。谁会怀疑法国大诗人兼文艺评论家波德莱尔的艺术品位、浪漫激情与诗性语言呢?他写的美术评论《我看德拉克洛瓦》的文字同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的传世佳作《自由女神领导人民》一样浪漫、激情、狂放而优美!能像波德莱尔那样把评论写得如此有热情和文采的文艺评论家着实不多。如诗如画的《我看德拉克洛瓦》使人想起了雨果的浪漫和罗曼・罗兰的热情,还有如波德莱尔本人的眼睛那样的深邃和犀利! -
拥护马奈
爱德华・马奈(1832―1883)是法国著名画家,印象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名画《左拉像》、《奥林匹亚》、《吹笛男孩》等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法国大作家左拉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文学大师左拉以自然主义的理念和手笔,加上他艺术评论家的一双慧眼,把美术巨匠马奈的性格、画风、作品等等依次娓娓道来,使读者对马奈的风格和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乃至对整个印象主义画风的渊源和传承都会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