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堂尖塔
《教堂尖塔》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五部小说,在《蝇王》发表十年后出版。关于小说创作,戈尔丁有着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经宣称:“除非你做的事是连自己都怀疑做不到或是你确信别人从未尝试过的事,否则写小说便毫无意义。我认为写两本相似的书是毫不足取的。”①然而,对于戈尔丁的这段话,我们不应该片面去理解。就《教堂尖塔》中的讽刺手法,象征与意象的运用而言,这部小说与《蝇王》有着不少的相通之处。同时,戈尔丁 -
教堂尖塔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一九八三年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教堂尖塔》是戈尔丁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信仰与绝望、理想与现实错综混杂的佳作。圣母马利亚大教堂的乔斯林教长真切地感觉到主的召唤,要他为了主的荣光去建造一座高达四百英尺的教堂尖塔。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虔诚”,只要有坚定的“意志”,上帝就一定会助他平地建起上达天庭的尖塔,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戈尔丁在《教堂尖塔》中寄予了人类寻求理想境界的希望,也揭示了理想终归走向破灭的现实生存状况;崇高的企求与丑恶的现实、向善的奋争与罪恶的欲望相互交织;通过荒诞与现实交错的画面,象征与隐喻并用的艺术手法,作者深刻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真相。 -
金字塔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1993)的这部《金字塔》出版干1967年。小说分三大部分,由主人公奥利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贯穿联系。 第一部分是奥利弗十八岁那年的夏天,几乎是整整一个月的逐日经历。中心事件为他跟斯蒂伯恩城下层女孩艾薇的一段风流。尾声是两年之后两人的再次相遇。第二部分叙述了奥利弗在牛津大学上了一学期后回家度假,结识了从伦敦来的专业导演埃弗林・迪・崔西先生。埃弗林向他指出他暗恋的伊莫锦并非他想象的那么完美。第三部分的时光向前推进了二十多年,奥利弗四十五岁,故地重游,在童年的音乐老师墓前回首往事。已经成人的奥利弗认识到自己毕竟达不到为爱能以生死相许的境地,而是只肯付合理的代价而己,于是离去。 这是一部结构仿照贝多芬的奏鸣曲设计、寓意深刻的小说。在这座金字塔尖顶上闪光的主题是爱:“与人相处要有爱心有爱心则生,无爱心则死。” -
蝇王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一九八三年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蝇王》是戈尔丁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著名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等都深具象征意味,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
黑暗昭昭
本书曾获英国历史悠久、颇具声望的文学图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麦蒂是二战时期伦敦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孩子,身体与面容均有残缺。他以这样一副黑暗的外表成长,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苦苦寻找自我,寻找光明。而拥有美丽容颜与曼妙身姿的苏菲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迁后,一步步走向黑暗。当另一场大火来临时,他们的命运碰撞在一起…… 这是一部由火照亮的黑暗之书。从《蝇王》延续下来的善与恶之间的斗争被作者置于现代语境之下,其间还混杂着宗教狂热、恐怖主义、性心理与性行为以及逃出世俗的不断尝试。在作者冷静的笔调下,各色人物各自走向自己的归宿,同时也在考量着人们对自己、对世界的信念。这部小说展示了人性之“黑暗”不仅存在于人的心灵内部,而且存在于外部的现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