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农村社会经济 / 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探索,更进一步引发了傅衣凌先生的深层思索,中国的封建社会虽然经过农民军的猛烈冲击,封建地主抛力却依然强大,封建土地所有制照样牢固存在着。对此,不能简单地从土地制度本身去寻求解答,还必须考察其他社会诸因素。这样他又把研究面从农村扩大到商业上面来。1946年前后他写成《明代微商考》发表。之反又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陕西商人,苏州洞庭商人、福建海商以及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等领域。在搜集史料中,他看到严如煜的《三省边防备览》一书,记载了清代中乾嘉时期四川、陕西、湖北三小边区手工业 -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中国回忆录》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它收录了明清间西方入华耶稣会士发自中国的152封书信,这些书信以亲历者的视角向西方详尽介绍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社会风俗、自然地理、天文仪象、工艺技术的观察和理解,从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本书不仅是研究明清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在思想史上进一步凸现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会通的积极意义。 汉学著作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比西方一般学术著作的翻译还要困难,因为它不仅要求译者熟悉外文,还必然会通中西文化,兼修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学科,这套书历经八年之久才全部翻译出版,其间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本书是西方汉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它收录了明清间西方入华耶稣会士发自中国的152封书信,这些书信以亲历者的视角向西方详尽介绍了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社会风俗、自然地理、天文仪象、工艺技术的观察和理解,从而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文献。本书不仅是研究明清史、宗教史、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而且在思想史上进一步凸现了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会通的积极意义。 -
官府、宗族与天主教
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传播,对东西方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梁启超认为这是学术史上值得“大笔特书”的公案。《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另辟蹊径,将天主教的传播问题置于明清以来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考察,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及历史学的文献分析,力图重建17—19世纪天主教在闽东福安的传播历史;从区域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地方官府、宗族与乡村教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
明清士人与男旦
本书通过士人与男旦交往史的考察,梳理明清男旦的发展史,揭示男旦存在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阐述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和文学的影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明代士人与男旦交往情况。古代向来娼优合一,受禁妓的牵连,女优减少,男旦渐多。明代士人同优童、小唱、男旦的交往,开辟了男性发现男性色艺之美的旅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清代士人与男旦演员的交往。他们既在家乐内部进行,也在外部进行。引起轰动的交往常是因家乐内部的男旦而起,出色的男旦也在缙绅豪族的家乐中氤氲而生。这一时期,士人品题男旦成风,男旦对士人有较大的依赖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的影响。自明至清,男旦演员替代女伎,不仅接过了女伎身上以艺娱人的任务,同时实践着女伎身上以色示人和以色事人的功能。 -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本书从瘟疫这一以往史学研究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人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本书援人新视野,探讨新问题,在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开阔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做出新的诠释。 -
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
孟森(1868-1937),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明清史学大师。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1905年,与郑公同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5月,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1月,当选国会众议员,7月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翌年11月,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至七七事变止。 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明清两代历史的论文集成,名为明清史论著集刊,收文章四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