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輪1949
他們聽說,台灣四季如春,物產豐隆,於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家帶眷, 擠上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尋找一生的太平歲月...... 有人帶著期待及仰望的心,卻到不了台灣, 有人因為到了台灣,在這片島嶼活出了精彩人生, 有人因著這艘船,在溫暖的島嶼看見全世界...... 大時代中 悲歡離合的真實故事 珍貴史料與照片 重塑歷史現場 橫跨兩岸一甲子 最真實的記憶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間,大批新移民踏上台灣的土地,加入了台灣新住民的行列。隨著國共兩黨局勢緊張,原來每週定期往返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太平輪,就這樣成為人們從上海到台灣的逃難船。他們只聽說台灣四季如春,有甜美的香蕉與鳳梨,於是許多人變賣家產,攜家帶眷想盡辦法,擠上這艘航向南方的船舶,尋找一生的太平歲月。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正逢農曆小年夜,黃浦江頭擠滿了人等著上船。而這時太平輪已被沉重的鋼條壓得傾斜。直到傍晚這艘船才啟航,夜裡,為了閃躲宵禁,沒有掛信號燈的太平輪與運煤船建元輪迎面撞上,約莫子夜十二點,船沉沒在浙東舟山海域......在海上漂流的生還者只有三十八名,近千名乘客沉入舟山群島附近,一輩子渡不過黑水溝,也踏不上台灣的港岸。 有人出生在太平輪上;有人一家大半皆死於船難,帶著心痛的記憶過了一生;也有人因為到了台灣,在這片島嶼活出了精彩人生。本書作者採訪了船難生還者、遺腹女、船公司員工後代等,受難者家屬如著名球評家張昭雄、國際知名刑案鑑識專家李昌鈺、知名音樂家吳漪曼、回教聞人常子春等,以及因錯過船班而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還有搭著其他班次來台的名人也述說著當年的回憶...... 時光荏苒六十年,太平輪牽引的生死別離,有如記憶的拼圖,勾勒出大時代的故事。而他們都是台灣的共同記憶! -
天安門
-
被误解的中国
在近三十年中国再次崛起的同时,新一代史学家对明清经济和社会的研究,也出现很多新发展。这些史学家提出不少崭新的见解,反驳许多关于中国明清时代的传统观点——像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抑制市场、轻视科技、缺乏产权保障及法治精神等,都被他们质疑或否定,然后对明清历史作出了新的评价。 这些新经济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变,有很大帮助。 …… 可惜的是,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观点,仅于大学学术界中流传,或者应该说是部分大学学术界中流传。再加上很多中国新经济社会史的著作,都是英文写,只有部分被翻译成中文。因此一般人对中国新经济社会史都不大认识,而中小学的中史教科书,也没有提及这些新观点。 本书的目的,就是把新一代中国史学家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硕果,综合起来介绍给大众读者,也即是所有关心中国的过去和将来的读者们,包括学术界和非学术界的人士,希望大家能够用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来看中国。 -
刑罚的历史
事实上,《刑罚的历史》主要是欧洲的刑罚史,尽管其中也涉及到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但我们所见到的更多还是长时间笼罩着欧洲的司法黑暗。 以高度文明自傲的欧洲人也许无法相信他们的先人竟发明过那么多的折磨犯罪嫌疑人的手段。直至近代,被宣布有罪的人通常只有两条道路――死亡或奴役。仅是英伦一国,适用于死刑的罪名就超过了200种。而处决的方式至少包括了生祭、活埋、沸煮、溺毙、钉死、纹吊、斩首、由动物咬噬或用石头砸死等等。这些花样迭出的酷刑的发明者名单里不乏国王、贵族、神职人员以及备受敬重的专业人士。难以想象的还在于,在很长的时间里,欧洲的民众总是兴高采烈地过节般地去围观酷刑的执行场面。 文明伴随血腥而成长,历史终于翻过沉重的一页,我们到底看到的酷刑渐渐让位于较为人性的惩罚……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叙述史学大师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点的历史书,在中国辨伪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
国史新论
作者“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专门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演变。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