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本书通过回顾1911至1937年间,北京、上海、广州出现的美术社团,以及他们创办期刊、筹划展览的美术活动,探讨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家群体对于美术现代化课题的理解与实践。整个论述在充分利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辅以精要的作品分析,廓清了许多争论出现的历史语境,呈现出中国美术在面对自身传统与西方影响时,交互形成的排拒、接纳、融合等多重面貌。 -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全篇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共分八章,侧重点放在中国历代的纹样描述上。我国的传统纹样源远流长,从原始图腾、彩陶艺术,到历朝历代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器物装饰纹样,均见证了我们民族装饰艺术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特征。即使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
西方美术史话
《西方美术史话》(彩印本)是一本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应该力求精练简明。但讲美术史又不能离开相应的插图。目前国外较流行的一卷装的《世界美术史》(意大利,吉娜·佩斯切尔著)有一千多张全部是彩色图片;这样的“豪华本”,我们专业工作者也少敢问津,何况广大的青年读者?因此作者把插图限制在三百幅左右。从史的要求来看,似乎未免简疏;但也有好处,即有可能用较多的篇幅对作品、艺术家、流派进行论述和分析,把各种类型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说得更充分一些。 介绍美术发展的历程,只讲思想内容而不讲艺术技巧的特色,是不能全面提高对于美术的欣赏力的。因此,作者穿插了一些关于技巧、技法发展变化的内容。比较,是认识艺术特征的好办法(如国内外有“比较文学”的专门学科)。我在分析某类艺术作品(或艺术家)时,也采用与其他作品(或人物)相比较的办法。不但在外国作品之间互作比较,也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比较。但《西方美术史话》毕竟讲的是西方的艺术。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听听原作者和西方评论家的意见。因而有关作品或流派的解释,无论是褒或贬,作者尽量选择一些艺术家自己或他同代的评论家的意见。这样更有说服力。当然,选择引用哪一些意见,是取决于作者自己的水平和审美观的。 -
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
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生中最后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是他呕心沥血,穷其一生搜集、整理、研究、编印的一部中国木刻版画史料,从酝酿到最终出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直到1985年2月,才以《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的形式首次面世,共一函九册,其中第九册即《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此书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便在东京的中国文化学院召开两次学术会进行热烈研讨,并决定特派该会事务局长三山陵女士到北京向出版社赠授“版画史出版功劳”金杯奖。授杯仪式于1985年9月17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中外众多贵宾出席,中央级新闻媒体均予以报道。1988年冬,该研究会再次在北京友谊宾馆向已故著者敬赠金牌一枚。1986年,此书在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佳图书博览会上被授予“世界最美图书奖“。 2006年1月,《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 -
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
概览早期绘画后,本书将带你饱览乔托以降每一位西方大画家的创作。四百五十多件旷世杰作的彩图细数西方绘画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辉煌,另设边栏提示相关背景。本书深入分析三十余幅巨作,包括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伦勃朗的《犹太新娘》、莫奈的《莲池》、凡·高的《自画像》等,由画面放大的局部深入大师的精神世界,提示作品底蕴,解释绘画技巧。 -
欧洲绘画史
《欧洲绘画史》中百余幅传达室世名作带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优美流畅的文字勾勒出欧洲绘画发展的历程,想必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从中寻求到一份心灵的契合与收获。我国文艺界专业人士和其他读者,都以浓厚的兴趣关注欧洲文化的发展历程,都努力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思想的启迪,努力吸收营养。在美术界,人们对欧洲古典和当代绘画的兴趣,可以用“经久不衰”四个字来加以形容。这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有勇于把自己的长处传授于别人的品格,也有向别人学习的勇气。这种现象和里面包含的精神,是促使我们撰写这本《欧洲绘画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