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
本书详细考察了本世纪初至30年代这段动荡的历史年代北京市市政管理机构的演化、北京市的道路铺设与城市规化、北京市排放污水系统、北京市城市公共空间——公园建设、北京市供水系统、北京市电灯照明系统、北京市的交通等城市建设基本工程系统。研究了这些机构、系统兴起发展的内在因素、外部条件以及这些工程对北京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意义,同时也研究了工程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也较为深入,对城市史、城市供水供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另眼相看:晚清德语文献中的上海
同光时期,德国的外交官、学者、新闻记者、作家、医生、商人、甚至家庭妇女,形形色色的人物纷至沓来,一直到1911年大清朝垮台,这些人留下了两百五十余种独立成书的游记。本书精选其中十二篇翻译成中文。 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城市生活(包括上海市民和外国侨民)的面貌、国际贸易的状况、上海官员的面相和思想、在沪的传教士工作和生活状况都在其中有生动详实的记录。 上海是德国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他们对上海的观感,尽管感性,但却真实,描述生动,再加上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理性思维习惯,更提高了这些资料的可靠性,也为充分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将其与中文文献相参证,有助于拓宽研究的视野,去伪存真,加深对近代上海的理解。 -
明代城市研究
该书论述了明代各类城市发展的概况,以及与城市相伴生的市场、工商业、交通运输及钱庄,分析了城市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城市的特点与管理、城市的发展和作用等诸问题,是国内学界较早关注城市史研究的典型著作。 -
Opera an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opera transmitted ideas across the social hierarchy about the self, family, society, and politics. Beijing attracted a diverse array of opera genres and audiences and, by extension, served as a hub for the diffusion of cultural values.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historian Andrea S. Goldman harnesses opera as a lens through which to examine urban cultural history. Her meticulous yet playful account takes up the multiplicity of opera types that proliferated at the time, exploring them as contested sites through which the Qing court and commercial playhouses negotiated influence and control over the social and moral order. Opera performance blurred lin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life, and offered a stage on which to act out gender and class transgressions. This work illuminates how the state and various urban constituencies manipulated opera to their own ends, and sheds light on empire-wide transformations underway at the time. -
街头文化
本书是旅美中国历史学家王笛对成都社会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详细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成都丰富的城市生活,为我们呈现了在邻里穿梭的小贩和工匠、打扰居民的乞丐和流氓、宗教仪式和娱乐,以及充满活力的茶馆。 -
中国城池史
《中国城池史》内容简介:我国城池开始甚早,经过五千多年筑城的发展,历代建设的城池,从都城到一般城池,近于千座,再加上明清以来各县镇建城至少有三千多座,总计四至五千座城池。这是浩大壮伟的工程,显示出中国先民的气魄。同时是我国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城池不仅仅数量多,而且其中有许多城池规划设计手法与今天做城市规划有直接应用的意义。特别是其中的军事防卫思想,战备攻城思想渗入其中,对当今军事学中的战斗学、防守进攻学等方面有很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