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士的生活
《隐士的生活》由旅行摄影家巴里·斯通著。过隐居生活并非任何宗教团体或苦修团体的禁脔。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冲动,超越了一切宗教的、世俗的和社会的界限,研究整个历史上的隐居活动,总是充满惊奇,持续不断地挑战着我们关于隐士是什么以及他们代表什么的先人之见。《隐士的生活》中讲述了形形色色的隐居者的故事——从最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苦修团体,到20世纪末的失意人,包括一百多年人物和十多个相关的教派、修道院。 -
隐士
隐士,顾名思义:隐者,藏也:士者,知识人也。 可是,知识人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作者法朗士通过梳理隐士的传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镜框中封存的一幅幅隐士的精神画像。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本质上是充满欲望的,且欲壑难填;当人试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时,就必然要面对孤独。隐士就是一种承受孤独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我,寻找原初。 在与孤独结伴的途中,隐士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朝圣之路:他们有的躲到杳无人迹的沙漠,有的走进修道院,有的步入苦修会,也有的跑到瓦尔登湖(梭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隐士生活似乎并非总如他们期望的那般安静,他们中有人在经历了一段隐士生活后又重回尘世,有人则时而隐修,时而回到尘世,也有人因隐修生活总被来访的客人打扰而不得不一再更换地点……本书为我们细致地描述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想象的隐士生活。 无论何种隐士,他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智慧的言辞、无声的沉默、斐然的修为,在经过岁月的百般的锤炼后,终成了时间里的金,深夜里的光。 -
隐士之地
在终南广袤的群山中,生长着松竹,在松竹和岩穴之间住着一些高洁之士,他们栉风沐雨,箪瓢而居;他们出作入息耕读修身…… 自古以来的终南山中,茅屋与洞穴之间的炊烟从未断绝,耕读与山居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消失。如今,在大部分人向着越来越拥挤的物质世界涌动的时候,有一些人却守住了终南山中一处处诗意盎然的山野。 分享当代山居生活,阅读他们书写在石头或树木上的文字,你会闻到松针的清香或菜根的味道…… -
孤独是一种修行
中国版《瓦尔登湖》,首部亲历者写就的隐居书 在终南山,发现最纯粹的美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别致摄影+纯净文字真实展现山居生活 《不负如来不负卿》作者姚敏作序力荐 这是一本80后女子隐居终南的住山生活手记。一个当代奇女子,摒弃纷扰的万丈红尘,隐入山中,参禅读经,临窗煮茶,于茅蓬与僧院中穿行,过起了如古人般的山林寺院生活。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 -
白云深处
翠云岭上最漂亮的那座草庐是明居士跟宽宏的家。他们时而耕种在田间,时而煮茶松树下,时而与白云同游走,时而在清风中持修。人们还纠结于尘世的纷扰之中,他们早已忘却了时间——相伴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内容简介: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作者比尔·波特1972年去往台湾。在一个佛教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我就读书。 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但最终,他决定自己亲自去寻访中国隐士,即使岁月流迁,他根本无法预知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他们。或这种与宗教联结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个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后来他写了一本书。《空谷幽兰》。翻译出版是2001年,印了四千册。曾在一本先锋杂志上见到封面。是路途中拍下的照片。作者拄着登山的拐杖,穿蓝布衬衣,摄影师戴斗笠,身上斜背着包袋。两个对东方文化充满激情的成年美国男人。旁边站着年轻的和尚,路途装束,光头,浓黑的眉,左手手腕上绑着白毛巾。他们似正经过峻峭山顶的灌木丛,背后是尖耸的山峰和浓雾。 点击链接进入: 《禅的行囊》 《空谷幽兰》 《寻访终南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