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是阿里·玛扎海里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作者二十多年心血之硕果。这部巨著于1983年由巴黎的斯巴格(巴比鲁斯)出版社出版,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快被作者自己译作波斯文准备出版。《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是《波斯史料》。作者在这一编中译注了三种古代波斯文著作:《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阿克伯的《中国志》以及《纳迪尔王和乾隆在中亚的较量》。作者把这三种有关中国和波斯之历史关系,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化关系的重要古波斯文著作译成法文并作了长篇注释。他在注释中提供的资料价值可贵,其诠释又多具新颖观点。他对中国文化(也包括印度及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并在波斯得以发展,然后又传向西方(特别是罗马)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有许多观点是先人所未触及过的。第二编是《希腊-罗马史料》。作者对托勒密、普罗科波、泰奥法纳、科斯马、马尔塞林和梅南德著作中有关波斯的段落作了辑录和译注。第三编为《丝绸之路和中国物质文明的西传》。作者主要是介绍了中国的谷子、高粱、樟脑、桂皮、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和大黄的栽培史、用途以及经波斯传向西方的过程。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为书中丰富的资料及具有探讨性的观点所吸引,同时也会看到作者给予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和赞赏。法国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在与译者谈到《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时,称玛扎海里先生为“具有中国热的学者”,这是颇有道理的。 -
四类英才
编辑推荐 本书是波斯有关文翰、诗歌、天文学和医学的重要著作,成书于1156-1157年。全书共分四章,每章有总论,后附十位学者轶事,内容翔实生动,是有关伊朗古代文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该书是一部文人笔记。是作者根据其亲身经历和查访所得的资料记述文翰、诗歌、天文和医学四个方面的杰出人物(包括作者本人)的事迹和成就。全书分四章,书前有总序,每章各有论述有关学科的序言,说明当年这一学科的发展状况和从事这方面活动的基本要求。总序反映12世纪穆斯林世界对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看法。在总序后半部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说应以“先圣信条和笔维系这个世界”。应该说内扎米·阿鲁兹依论述的这四种学问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的确是显学。也就是说该书论述了12世纪以前伊斯兰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反映了伊斯兰文明的一个重要侧面,即伊朗的文化成就。 -
史集(第二卷)
-
古代伊朗文明探源
本书为作者近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其中吸取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朗人类学、考古学资料和埃兰楔形文字泥板文献和线形文字文献史料,深入研究了伊朗史前社会和埃兰文明,为我国占代伊朗史研究作了艰苦的开拓性工作。作者通过对伊朗人类学和考占学资料的研究,探讨了伊朗史前社会状况。在埃兰史部分以大量楔形文字史料和印章印揭示了古代埃兰独特的三头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本书在我国首次介绍了独特的埃兰文化(文字、宗教、艺术、建筑等),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埃兰线形文字的解读。埃兰文化在埃兰国家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为亚述、米底、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吸取继承,并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世界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其痕迹。 -
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村落
本书所讲座的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是世界最古老的一个宗教。有关该教的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界一直在深入探讨。 本书所调查的伊朗西南亚兹德和克尔曼两个飘荡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就是这个古老宗教在当代伊朗的遗存。生存于伊朗本土的这批教徒,在博伊斯教授之前,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多少关注。他们的宗教生活,学界并不了解。本书所展现的这两个村落的民俗和信仰,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历过伊斯兰教的强力压迫,在穆斯林的重重包围下,幸存下来的琐罗亚斯德教群体的现实面貌。这个群体与巴斯人不同,后者所过的是一种未受强力改造,但却是适应印度环境的传统宗教生活。这两个现代群体的信仰及其宗教生活,都源自萨珊帝国时期的琐罗亚斯德教。 本书讨论的是现代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但对于国人认识古代祆教,不失为一面参照的镜子。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就本书用历史人类学方法的运用,其权威性自然不容怀疑。因此,倘若我们要倡导历史人类学的话,本书似也可作为一本样板著作,供我们阅读效法。 -
从波斯到中国
本书分为三章,按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点教区为序,通过分析该教于中亚及敦煌等地出土残片中所传达的信息,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中亚、西域、唐代中原的摩尼教传播与发展脉络进行清理、考察,揭示该教在波斯遭禁后,中亚教会中枢地位的确立,及其以中亚为早期据点继续向东传播,进入西域、中原并繁盛于高昌的教会历史。在此基础上,讨论唐代中原摩尼教的初传、摩尼寺院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该教的禁断等问题。并以吐鲁番地区的高昌为中心,逐一探讨西域北道各绿洲城镇中摩尼教的初传、教团及其寺院分布、宗教文书的分类与功能、宗教仪式、教会人员的构成及教会与回鹘王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