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的旅人
本书旨在借助小说体的创新形式,以打靶为隐喻,以引言为精髓,梳理西方文化从宗教发展到文学创作的时间历程。“我”在与三位不同女性相遇的过程中,领悟到人类生存繁衍和死亡的必然。在剖析和感悟众多著名诗人、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的著作的时候,引申出对现代社会的赞誉和抨击。整部作品时间跨度大,知识面广博,人物逸事生动有趣,语言明快,幽默含蓄,寓意深刻,是作者近年来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
爱的宝藏
菲利普·索莱尔斯,法国国宝级作家,爱情至上主义者。罗兰·巴特曾说——世人所要做的,便是向索莱尔斯学习。 这是一部以《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为主人公的爱情小说。书中凝聚了司汤达的情史、爱情观的精华。 一位情圣讲述另一位情圣的故事——司汤达、索莱尔斯,两位臣服于爱情的大师,心灵交融,演绎了法兰西式的浪漫与意大利式的激情。 (菲利普·索莱尔斯是一位大师,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罗兰·巴特的密友,著名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的爱人,原样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很特别。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司汤达,他的情史与爱情观历历在目,但索莱尔斯也是在写他本人的爱情与思想,在美丽、古雅的威尼斯,这位隐居者的种种遐思,引人入胜。)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完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结构松散,甚至有些支离破碎。行文多跳跃,饱含片断式的丰富联想。作者称之为“超小说”。这是一部时空穿梭的作品、一场灵魂的对话、一次爱的探险之旅,并向法国19世纪大文豪司汤达致敬。 -
女人们
法国作家索莱尔斯的名著《女人们》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对女性的认知最有震撼力的作品”,它的出版引起轰动,在文坛刮起了“女人旋风”,成为文坛的一大奇观。小说的主人公“我”正致力于为一本名叫《女人们》的书,以表现我的所见、所闻,朋友们都在担心“我”这部书会为的的比较“黄”,因为书中“我”与女性的交往,对女性的见解,与女性的性关系,对女性的感受与体验,着实占了相当的篇幅。但“我”立志要原原本本的表达事实,所以书衷必须存在具体的感官刺激,“我”决非故意以此来取悦读者,这无非是“我”提示真实的手段而已。 -
一部真正的小说——回忆录
“我的一生中,人们都在指责我,认为我写的小说不是真正的小说。这次我终于写就了一部。” ——菲利普•索莱尔斯 法国当代作家索莱尔斯执意将自己的回忆录称为“一部真正的小说”。 如果说其家族故事、成长故事甚至是风流轶事确实具有小说元素的话,那么他与法国当代诸多文人和知识分子的交往、他在意大利、美国、以色列等地的游历,则构成了一部小写的欧洲当代文学艺术史。 索莱尔斯认为自己一直是以“先锋”的姿态跻身于法国文坛,《回忆录》便是这一“先锋”姿态的例证。索莱尔斯将自己的回忆录称为“一部真正的小说”,一方面,作者承认这是他亲自讲述的自己的一生,作者本人一直如电影主角一样置身于每一个场景,会给人一种阅读美国小说一样的存在感。另一方面,虽然回忆录里提及了自己的出生、家庭以及几乎一笔带过的婚姻,但是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更深层次的思想历程。可以说这是作者对本人思想经验与文学创作经验的回顾,甚至我们可以通过这本回忆录而了解到整个法国二十世纪思想与文学的变迁。这一点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任何变迁之中时刻处于“当下”、与“此刻”密不可分的思想先锋的形象,索莱尔斯认为,虽然自己的作品“可读性”已经增强,但是自己的先锋意识存在于自己的创作内容方面,他从未改变“置身于当下”的写作态度。 -
爱的宝藏
●菲利普•索莱尔斯,法国国宝级作家,爱情至上主义者。罗兰•巴特曾说——世人所要做的,便是向索莱尔斯学习。 ●这是一部以《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为主人公的爱情小说。书中凝聚了司汤达的情史、爱情观的精华。 ●一位情圣讲述另一位情圣的故事——司汤达、索莱尔斯,两位臣服于爱情的大师,心灵交融,演绎了法兰西式的浪漫与意大利式的激情。 (菲利普•索莱尔斯是一位大师,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罗兰•巴特的密友,著名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的爱人,原样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很特别。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司汤达,他的情史与爱情观历历在目,但索莱尔斯也是在写他本人的爱情与思想,在美丽、古雅的威尼斯,这位隐居者的种种遐思,引人入胜。)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完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结构松散,甚至有些支离破碎。行文多跳跃,饱含片断式的丰富联想。作者称之为“超小说”。这是一部时空穿梭的作品、一场灵魂的对话、一次爱的探险之旅,并向法国19世纪大文豪司汤达致敬。 小说叙述“我”与意大利女子米娜因司汤达结缘,隐居在威尼斯。“我”的情感体验同司汤达对爱的解读遥相呼应。更奇妙的是,司汤达笔下的人物轮番登场,亦幻亦真。通篇穿插司汤达作品的精彩段落及书信日记中的肺腑之言。 -
观看,书写
本书凝结了法国著名作家索莱尔斯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思想对话,交织融会了这两位当代名家在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与对撞,也犹如一场别具一格的交响音乐会。这本书构思源自在法国高等建筑学院组织的数位作家与建筑家的见面会,但两位作者的友谊历时已久,早在鲍赞巴克设计巴黎音乐城之前,以音乐为名,他们之间就经常来往,早在第一次见面时,索莱尔斯如是说:“需要为声音设计一座建筑。”在此书中,我们听到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带着节奏、诗意、空间的深度、光线、梦想,正是在两人渐渐上升的视野中铺展开的“观看”与“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