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成吉思汗
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目不识丁,青年时代亡命天涯,欲成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征服的土地远远超过拿破仑与亚历山大大帝,建立起了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治下的土地,南起南亚,从黄沦之滨一直延伸到欧洲边缘。 本书所叙探险考察活动,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丝路计划的一部分。1990年,提姆·谢韦仑和他的团员们洒脱地展开旅程,跨越渺无人烟的蒙古草原。旅程的起点,是成吉思汗尊为圣山的不儿罕山。在《寻找成吉思汗》中,蒙古帝国的崛起与西征的传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谢韦仑的文笔流畅,贫瘠但美丽的蒙古风情,跃然纸上。作者观察犀利、风趣内敛,外加贯穿全文的好奇心,创作出了这部旅游文学的杰作。 -
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
该书是作者从事考古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本书主要内容是文物考古的发现,包括古代城市、王公府第、蒙古包、敖包、召庙、衣冠、器什家具、餐具、天文遗址、岩画、岩文,石人、舞蹈遗迹、民间图案、历史图画、陵墓、石碑及其它文物。这些考古发现,为蒙古史和蒙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丰富了蒙古学研究的内容。 -
蒙古族古代战例史
《蒙古族古代战例史》内容简介:蒙古族古代历史是与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1187年前后成吉思汗对蔑儿乞部开战到1757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570余年间,蒙古民族历经了难以计数的战争,《蒙古族古代战例史》精选了90余个主要战例,并附战例图109幅,清晰地勾勒出古代蒙古民族的战争历史。 -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本书是西方第一部全面叙述忽必烈生平的传记,再现了忽必烈从藩王到蒙古大汗、直至元帝国君主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作者力图剔除各种史料中的偏见,“颠覆”人们对忽必烈和蒙古人的传统看法。该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影响相当大,被许多欧美大学列为亚洲史课程必读参考书。 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世界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不但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号令天下的目标。他半生戎马,率领蒙古军骑长驱直入,踏破了南宋江山,征服了中国的剩余地区,还扬威海外,两次侵入日本。 与成吉思汗以武功震撼世界不同,忽必烈更以文治著称于天下。为统治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帝国,他和幕僚们一起,建立了一个以汉法为基础,又不为传统中国理念所束缚的政府,为元朝的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作为天下共主,他以一种空前的开阔胸怀,聚拢各族精英,广泛吸收各种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他既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拥护者,也是热心的佛教徒,还许诺他的许多臣民将皈依基督教,更是穆斯林的保护者。他试图在多种文化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功。 在执政初期,忽必烈大量豁免、减免税负,鼓励农业生产;给予商人相当高的地位,使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异常繁荣;允许艺术家自由创作,给予帝国的工匠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并激励科学家更大胆地创新。他所统治的帝国,代表着当时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富庶的东方文化。这种文化通过畅通的丝绸之路,毫无保留地被传播到南洋、印度洋,直至欧洲腹地,使西方人对东方文明产生向往和倾慕,并刺激了哥伦布远航寻找新大陆。然而,远征的惨败、无度的财政需索、个人健康的衰退,使忽必烈建立世界帝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但这无损于他的荣光。他的先辈们不曾有过他那种统一并统治整个已知世界的梦想,后继者中再也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眼光。 -
清代蒙古志
《清代蒙古志》是一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过认真编撰而成的清代蒙古诸部历史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志书。在对清以前的蒙古民族历史做了大体的回顾后,以清代形成的外藩蒙古的内外札萨克各部以盟旗为单位,内属蒙古以察哈尔八旗,归化城土默特二旗,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额鲁特部诸旗,伊犁察哈尔八旗与额鲁特八旗,扎哈沁部与明阿特部,唐努乌粱海、阿尔泰鸟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部,达木蒙古八旗,牧厂,驻防八旗蒙古,喇嘛旗蒙古为顺序,对其历史沿革逐一做出了清晰的描述。这样就形成了这部著作的历史部分的内容与特色。然后根据志书的特点,对清代蒙古的政治制度,从管理机构,盟旗制度,等级制度,军府制度,年班与围班制度,卡伦、鄂博制度,台站制度,法律制度和满蒙联姻制度等九大内容分别做了详尽的归纳与叙述。为了做到图文并茂,还精心挑选了清代图片近40幅。该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清代蒙古志的空白,为广大读者、学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清代蒙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和知识补充之需求。 -
蒙古风俗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