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柏拉图
《论柏拉图》系巴黎丛书蓝色系列之一种。 怀特海断言,西方的哲学传统只不过是柏拉图书页下方的一系列脚注而已……本书对柏拉图思想作了新颖独到的阐述。它试图论证这位苏格拉底的弟子如何通过对逻各斯(logos)作出辩证的阐述,并通过假设原型(eidos)的产生,将哲学建立起来。柏拉图的哲学既隐匿于神话叙述和科学论辩之中,又以戏剧对话的形式表白出来。无论洞穴的故事还是大西岛的传说,都是为了令人回忆起灵魂的形成与世界(cosmos)的范畴、统治城邦的法(nomos)与神话(muthos)的伦理教诲。 -
海德格尔与存在之谜
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源于“存在”这个词,而现代世界似乎已然将“存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逐出。这一问题在今天已经“被遗忘了”。不过,我们所说的这一悖论并非源于这个贫困时代的遗忘症,而是因为海德格尔的批评者们认为这种源自海德格尔的企图重建一种“存在论”的意愿似乎是想告诉我们,任何对存在的探究从一开始就是可疑的。然而,人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传统哲学在柏拉图之后已经走上了一条漠视存在的不归路。海德格尔所做的只是要召回我们在遗忘女神那里迷失了的记忆:从柏拉图的《智者篇》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始,哲学的唯一对象就是“存在”,就是对那三个希腊单字的回应:ti to on,即“什么是存在?”,本书所集合的这些作者们试图探究的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思想。 本书由法国六位当代哲学家的六篇海德格尔评论文章辑结而成。 -
巫师苏格拉底
在这本小书中,作者重新考察了苏格拉底的形象。苏格拉底作为第一个哲学家,使得哲学家成为追求真理的人,通过哲学家们的努力真理变得可知,获得真理将会改变生命的意义。苏格拉底定义了哲学的方法和目的,即通过反思的方法和追求真理,而这种真理也就是灵魂的真理。因此,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也就是“认识你自己的灵魂”。这种对于真理的追求,其实是一种贵族姿态;而这种贵族姿态,其实是一种政治姿态,在认识层面追求真和在实践层面追求正义的要求就其根本来说乃是一致的。苏格拉底不满意当时雅典的政治现实,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教育一批年轻人,让这些人通过追求真理而成为有德性的人,成为真正的政治家。苏格拉底的天才,在于发明了治疗灵魂的痛苦的逻辑学,从而使得灵魂有可能从肉身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自由地去追求真理,追求正义,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政治家。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灵魂总是饱受各种各样的痛苦的煎熬。这些痛苦可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否定性的创伤,也就是因为人的认识、语言与瞬息万变的事实世界的必然差异而导致的痛苦。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无物常住”,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苏格拉底的逻辑学将如何保证灵魂能够获得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另一种则是欲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挫败感,因为欲望的本性总是永不休止地追求它所不能企及的东西,这仿佛注定了人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人永远无法感到真正的满足。而之所以会如此,似乎是人的本性所注定的。苏格拉底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两种痛苦都令人陷入绝望,苏格拉底对此自然有着极深切的体会,因此,他要让希望重新在人的灵魂中扎根,从而将灵魂从绝望中解救出来。 我们在本书中可以读到,苏格拉底找到了逻辑学这一利器,并首先从语言下手,发动了一场关于语言的革命,重新定义了语词与事物的关系。语言并不是对于事物的命名和述谓,而是通过语言事物才存在,语言使事物存在。苏格拉底赋予了语言一种特殊的魔力,也正因此他的逻辑学才成为巫术。那么,他如何像使用巫术一般使用逻辑学,从而使处在痛苦中的灵魂得以治愈?苏格拉底本人相信他自己教导的学说吗?他是为了达到治愈的目的,才表达了这样一套学说?或者,他是为求知而求知,他所教导的也就是他所深信自己所追求到的真理?这些问题,还是敬请读者们走入文本,且看作者是如何为我们娓娓道来的。 -
对面的疯子
法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疯狂作为一种存在的常态,在本书中通过文学著作和电影作品为基本案例分析,得到深入浅出的揭示。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疯子。疯狂是人类社会传播最广的一种疾病。撇开一些极端的例子不谈,疯狂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许每个读者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影子。 -
卢梭与伏尔泰
本书是一部在西方影响甚大的名著,从思想学理论上对法国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两大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做出了深刻的比较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还原再现的研究,寻找并分析构成卢梭与伏尔泰的对话本。本书对理解西方的思想传统有极高的价值。 -
巴尔蒂斯对话录
《巴尔蒂斯对话录》系巴黎丛书红色系列之一种。 巴尔蒂斯(1908—2001)被誉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一生经历并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变迁。巴尔蒂斯出身于波兰贵族世家,但他本人出生在巴黎,平生几乎游历了欧洲的所有国家,甚至还远游日本。 本书是巴尔蒂斯生平最后十年间与意大利著名评论家贡斯坦蒂尼的对话笔记,分成12个章节。在这些对话里,巴尔蒂斯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从童年时结识里尔克,到青年时代在意大利游学研究文艺复兴大师的真迹,再到罗马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画家不仅总结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还回忆了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作家乃至政治家,如马尔罗、费里尼、毕加索、米罗、贾柯梅蒂、加缪、萨特等。这些对话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编排,犹如一部巴尔蒂斯的回忆录。尤其可贵的是,贡斯坦蒂尼以其丰富的艺术史理论和知识,在谈话中穿插了大量背景资料的介绍,从而大大丰富了这些对话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