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身分地位
每個成人的人生可說都是以兩種愛為主軸。第一種愛──對兩性之愛的追求──早已廣為流傳與記載。第二種愛──對身分地位的追求──則較為私密,而且過程充滿羞辱。然而,第二種愛的強度卻毫不遜於第一種。」 無論古今東西,身份地位如此誘人,芸芸眾生競相追逐。 在這樣孜孜以求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極少人能夠坦然承認的「地位焦慮」: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顧慮自己在別人眼中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而依附權貴、鑽營投機、為了妝點門面而過度消費,都是典型的症狀,造成人們晚上輾轉難眠。 艾倫•狄波頓以他一貫的生花妙筆,援引思想家、藝術家及作家的觀點與行徑,帶領我們抽絲剝繭,探索地位焦慮的根源。不僅如此,為了讓我們抒解心中的焦慮,狄波頓還精心提供了一道道奇特的妙方:效法古希臘哲人和波希米亞文化人,或者看看諷刺漫畫,甚至觀賞廢墟的石塊、在櫥櫃上擺設骷髏頭……。 翻開本書,傾聽狄波頓風趣睿智的分析及忠告,讓我們免去追求身分地位之苦,享受生活的甜美與平靜。 -
宇宙 諸神 人:為你說的希臘神話 最新修訂版
古希臘研究權威凡爾農教授為本書作者,他以深厚的學術知識執筆,擺脫一般片面的故事大雜燴型態,為我們重新解讀這個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浪漫色彩,將自然和思維擬人化,最終表現光明和美麗的古老神話。 作者認為神話故事是活生生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研究考證,故事必須不斷被講述,代代相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否則就只是棄置於圖書館書架深處,一偏偏僵死的文字,此為與一般坊間書籍的相異之處。凡爾農希望藉由口述者的角色,傳遞、保存古希臘的珍貴遺產。 -
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
封面文字 《寂靜的春天》當代版 二十世紀的壓卷之作 我們很難相信自己依存的動物會減少,更難接受的是我自己的行為竟是問題 癥結所在。但動物的悲慘故事和人類善於否認的能耐,卻是我們不該遺忘的。 關於本書 你喜歡海洋嗎? 你知道海洋占全球多大面積嗎? 你曉得海洋和人類生存的密切糾葛嗎? 告訴你一項你應該牢記在心的事實,海洋在四十億年前形成,生命在三十五 億年前從海洋源起,而人類的存在直到五百萬年前才開始。海洋生態作家瑞秋• 卡森曾說:「各種生物,從最小到最大的,生死大權全操在海的手中。」 近年來,素孚眾望的海洋科學家沙芬納,為了觀察探索海洋生態變化,啟程至藍 色地平線外,進行全球發現之旅。他巡訪各大洋及海洋子民,發現了許多令人意想不 到的海洋生態訊息,並且誠摯地將其帶回岸上,寫成這部難得一見的作品。 在這部包羅萬象、文筆優美的遊歷紀錄裡,沙芬納帶領我們到海岸、島嶼、礁 群及大海深淵探險,目睹瀕鄰末期狀態的海洋漁業,傾聽各方人士暢抒己見,讓我 們對海洋生態現況有著身歷其境的見聞與感受。 此外,沙芬納還明確地傳達警告和希望的訊息:我們不能只是袖手旁觀 地監督海洋生態發展,必須立刻行動,才能為後代留下生意盎然、化生萬物 的美麗海洋。 作者簡介 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畢生親近海洋,是漁夫,也是海鳥科學家, 提倡復原海洋資源和生命力不遺餘力,曾獲普烏慈善基金會「保育暨環境學 人獎」。 他曾服務於「中大西洋漁業管理委員會」,並曾擔任「史密生協會」的 「海洋星球」顧問委員,以及「世界保育聯盟」的「鯊魚專家小組」成員。 一九九○年,沙芬納在「美國奧杜邦協會」成立「活海洋計畫」,並擔 任計畫主任。 目前他住在紐約,是耶魯大學副教授。 譯者簡介 杜默,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出版社主編、雜誌執行副總編輯,歷任首 都、自立、中晚、中時等報國際組,現任報社國際新聞中心撰述委員。 譯作有《玄奘絲路行》、《美食與毒菌》、《聖經密碼》、《東方與西 方》、《行銷學》等。 左褶口 封底文字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評價──五顆星 本書字�行間盡是沙芬納對海洋「美麗與脆弱」的深刻感受,是一首廣 受歡迎的讚歌。 ──《出版人週刊》 沙芬納是當今保護海洋及海洋生物的頂尖人物。他在本書裡寫下了追隨 漁夫和生物家,奔走於必然成為二十一世紀初期環保大戰場的最前線的親身 經歷。與許多環保人士不同的是,他絕不會裝得比別人更崇高,他深知人事 複雜萬端,這正是保育人士和旅伴中極可喜的特質。 --《新科學家》雜誌 沙芬納的發現悉數記戴於本書,內容絕對令人絕倒,因為沙芬納所要告訴 我們的,正是人人都該知道的事。本書誠屬普立茲獎級佳構,宜列為本世紀末 最重要書籍之一。 ──《四海飛魚》 如果你愛海洋,應讀本書;如果你關心人類在這水星球上的未來,應讀 本書。本書會讓你有種前所未有的感動。 ──《休閒垂釣》雜誌 讀到二十頁左右便會發覺,你不是在閱讀,而是在玩味。似沙芬納這般, 知道如何及何時該跳脫自己的故事的作家,可謂絕無僅有。 ──《全球》 本書敘事激揚,扣人心弦,發人深思,誠為劃時代之作。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以既詩意又強烈的筆觸再現自然魅力,殊為難得,令人歎為觀止。 --《華盛頓郵報》 《海洋之歌》不僅是《寂靜的春天》當代版,更堪稱本世紀壓卷之作。 此外,與邁可•柯里奇頓或彼得•班奇萊之流的魔幻小說不同的是,沙芬納 所說的全是確有其事,卻又更為奇異駭人。 --《洛杉磯時報》 沙芬納為他所摯愛的海洋和岌岌可危的海洋居民,寫下明快、感性、關 懷、理性、憤怒的謳歌,讓人讀後義憤填膺,也讓人為他所描述的奇景稱奇 不置。而本書也令人欣慰,世上畢竟還有沙芬納這般有心人,致力於保護地 球最脆弱也最為人誤解的生態系。 --《洛杉磯時報》書評 環保類著作往往對事物的人性層面略而不提,而本書則著重於為生計憂 心忡忡的真人實事,是一本充滿科學與自然觀察,蘊含出奇張力的佳構。 --《文明》雜誌 《海洋之歌》當屬永遠改變我們對某一課題看法的革命性作品。 --《訪談雜誌》 沙芬納對海洋困境的第一手描述,揭露了人性面和我們利用海洋的代 價。本書權威而客觀,是迄至目前為止在海洋保育上最值得一讀,也最為令 人激賞的作品。 ──茱莉•帕卡德(Julie Packard) 蒙特婁水族館執行董事 1 1 -
告别贫穷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这是一本用爱谱写的赞歌。作者林光信台湾人,留美博士,在天津一家电脑公司任总经理。他利用工作之余到了大西北,去看了最为贫穷的一个地方:甘肃省古浪县的黄羊川村。那里的人民一年大约只能洗几次澡,生活在赤贫中。林光信受感动要改变那里的情况。他有了一个异象,要将这贫穷的农村跨越工业社会直接进入信息社会。书中有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美国四家电脑公司2000年的产值是2100亿美元,这四家公司只有合计不到50万员工,而中国八亿农民的产值才1700亿美元。这本书不光记录下一个时代最为感人的见证,还给教会的领袖一个思考:我们如何面对网络社会的来临? -
14岁开始的哲学
本书在日本上市,引起青少年关注,畅销数十万册。一本书胜过家长一筐话。14岁正是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转折点,非常不安定,故极其重要;这点对所有国家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日本的孩子、中国的孩子,都会经历14岁这个人生阶段。当今社会,世界各地无论何处,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人心浮躁。我们对这个世界惟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教会孩子自己去思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正确的去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己。希望中国的14岁以及14岁以上的人们,可以将本书当做人生思考的立足点来阅读。 我是谁?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来自何处,又要往哪里去? 为何不能只爱自己喜欢的人?为什么恋爱? 学校和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规定? 理想与现实真的完全相反吗? 宇宙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样子? 人类在进步吗?进步又是什么? 善恶与苦乐有何关系?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不论什么年纪,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需要哲学的慰藉与指引。 然而,当你翻阅浩潮的哲学书籍,映入眼帘的却多是陌生的名词,以及难以理解的论述,让你看得一头雾水。难道哲学真的如此深奥艰涩? 其实,哲学也可以很亲切。 本书作者想告诉你的并不是她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她的答案也并不是标准答案。 作者想告诉你的,也是你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用哲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你需要的是对生活、对未来、对人生的思考。思考你真正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反思你真正想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些问题也许你的父母都无法给你明确的答案。 本书,以日常生的事物为例,循序渐进地引导你学会思索各种人生问题,让你具备灵活思考的能力,轻松的畅游在哲学思维的天地。 -
上裸男孩
本我是多奇怪的人啊!我愛同性勝於愛異性,我對於我所感到的人恰適合我心的標準時,我會熱情地表達我的愛,我的極純真的情感和一些別人認為很危險的感情……,而這些都出於天性,我不能把持它們,任其狂蕩。這些奇特的感情,曾給我最幸福、最愉快的剎那,也曾給我無盡的傷心和憤恨,惱悔和苦痛。(席德進) 本書主要收錄席德進四○年代上海美專求學階段開始,迄六○年代遠赴巴黎、英美與歐洲現代藝術接軌的私密日記。日記中除記錄青年席德進在創作道路上一路摸索與尋覓的過程,展現藝術大師自我養成與內在的成長與自省。此外,本書更透露出他私人情愛上的掙扎與渴求,在兩性之間反覆求索,尋找停泊的港灣,不管是對同性猛烈而帶著毀滅性質的愛慾,或者與女性那種纖柔卻無法完足的缺憾之愛。在席德進筆下,我們彷彿看到一個上身赤裸的男孩,在愛慾之間略帶羞赧而猶豫不定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