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
The Electric Kool-Aid Acid Test is a work of literary journalism by Tom Wolfe, published in 1968. Using techniques from the genre of hysterical realism and pioneering new journalism, he tells the story of Ken Kesey and his band of Merry Pranksters as they drive across the country in a DayGlo painted school bus dubbed "Furthur," reaching what they considered to be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revelations through the use of LSD and other psychedelic drugs. It covers their cross country road trip, as well as the Acid Tests, early performances by The Grateful Dead, and Kesey's exile to Mexico. Wolf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not with narrative, but with relating the Pranksters' intellectual and quasi-religious experiences. -
胡士托風波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絕對是影響二十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戰後嬰兒潮世代,純真而樂觀,截然不同於上個世代的世故、服從與現實。他們毫無禁忌,擁抱左派、功夫,在禪學、印度思想中找依託,對非洲、中南美洲音樂一視同仁。 從文革之初的浪漫幻象,經過1968年的學潮、69年的胡士托到70年代的搖滾和之後的鐵幕崩塌,這股力量後勁未消,仍然在影響著這個世界。胡士托音樂節是其中的的關鍵轉捩點。而背後伸出臨門一腳的,居然是一個出身卑微、只是為了不想讓父母經營的旅館倒閉的紐約猶太人泰柏。 沒有泰柏,可能就沒有胡士托;但是沒有胡士托,也就沒有今天的泰柏。為期三天的胡士托音樂節使他找到和身為同性戀的自己相處的方式,得到父親的接受與諒解,也徹底改變了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這是一個充滿苦澀和幽默的故事,也是一個充滿夢想與理想的故事。只要懷抱夢想,勇敢前行,生命有時候會為你綻滿花朵。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沉鬱蕭索的斷臂山,也有一個色彩斑斕的胡士托。 -
嬉皮與喇嘛的孩子 Comes the Peace
一對美國嬉皮夫妻為了追求性靈,流浪到了尼泊爾。不久,妻子毅然出家為尼,凡事依賴的丈夫因而發瘋。他們的兩歲幼兒,被交給一個西藏大家庭撫養,六歲時就被安排到喇嘛寺出家。金髮的他,被當成異類,受盡欺凌,而他在佛法裡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 後來他雖然還俗回到美國,卻仍然無家可歸。十幾年後,為了一樁調查案,他前往西藏,經歷了一連串意外(被當作間諜、囚禁、自殺逃亡)後,不得不面對生命中最大的困惑:我是誰?我的家在哪裡? 一本激勵人心、扣人心弦的回憶錄,也是一段關於愛、希望和寬恕的故事。 -
制造伍德斯托克
描述60年代美国同志作家兼设计师埃利奥特·提伯,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