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結
終於有一本書,把各種複雜網路背後的驚人原理,用流暢而簡單的文字解釋出來!你是否很想知道,教宗與你中間需要經過多少人的連結?為什麼美國聯邦準備銀行打個噴嚏,全球經濟就會跟著感冒?請來讀這本書。 布侃南在書裡清楚解釋了「小世界」理論,這個理論正是我們身邊各種有形無形網路的根基。 ──卡斯提(J. L. Casti),聖塔菲研究院 -
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基本資料】 * 書名: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 * 著者:海澀愛(Heather Love) * 編者: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 * 頁數:360頁 * 尺寸:17*19.8cm * 定價:350元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7日 【本書介紹】 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倒退的政治」選編酷兒學者海澀愛近期關於情感與酷兒論述的六篇作品:檢視主流婚姻-家庭連續體的強迫幸福論述,以與時俱變不了的「老處女」挑戰女性主義進步史觀,置疑已在泛道德傾向裡僵斃死去的「他者論述」,思辨文學閱讀向來標舉的「細讀」與人文主義詮釋框架的問題性。第二部分「Feeling Bad in 2010」則紀錄了海澀愛訪台期間與台灣學界及運動界所進行的三場精彩對話,內容觸及酷兒的文化政治、殘障污名與性污名等情感政治的重要研究場域。 「你會很討厭自己的壞掉被同情嗎?」 在本書中,海澀愛關注「悲傷的系列」、「寂寞的人們」、「被輕賤的隊伍」,分析讓人裹足不前的悲傷與寂寞的社會性意義,對人道主義式的悲憫作出重重一擊。「流動」從來就不是自由自在人人平等的,正如人從來就不生而平等,所謂的邊緣他者,面對的是日日夜夜情感與身體「實實在在」的顛沛流離——會髒、會臭,會死,無從詩意化也無法輕易寄寓批判向上流動。我們所面對的,也不僅是暴力形式的驅除他者,人道/人文主義裡溫情脈脈的感同身受,溫馨同情悲憫,是更難覺察更為高明的收編。 讓我們一起下流 論述與情感都是有階序性的,憂傷、沮喪、妒恨是必須克服的負面情緒,憤怒不好,至少有助於凝聚行動,而倒退主體(源於生存處境裡處處的痛楚與難堪)的孤單與孤立感,則給力不了。海澀愛不在於擁抱孤單以肯定「不運動」的正當性,而是試圖面對運動和運動不了都存在著的「運動傷害」,看清拯救孤單與浪漫化孤單,其實是現代欲望的一體兩面。作為現代的負面性而存在的酷兒、污名、爛情感、殘缺壞主體,迫使我們必須看見,「進步」論述向上流動的欲望,如何分化我們/他們,如何讓個人的內在分裂,製造出鬱卒不前、壓根兒不渴望或根本無望於「進步」的不夠格他者。 夢十夜|宋玉雯 作者與譯者簡介 附錄:「Feeling Bad in 2010: 酷兒 情感 政治 國際論壇」會議說明暨議程 【訂購資訊】 聯灃書報社總經銷 地址:10349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83巷43號1樓 電話:02-2556-9711/傳真:02-2556-0649 在各大書店均可購得,如誠品、金石堂、三民書局、政大書城、聯經等書店,以及博客來、遠流博識網、新絲路等網路書店。 -
The Tyranny of Choice
This is a brilliant study on the nature of choice, and how limitless freedom can lead to despair. We are encouraged from all sides to view our lives as being full of choices. Like the products on a supermarket shelf, our careers, our relationships, our bodies, our very identities seem to be there for the choosing. But paradoxically this seeming freedom to choose can create extreme anxiety, and feelings of inadequacy and guilt. "Choice" explores how late capitalism's shrill exhortations to 'be oneself' can be a tyranny which only leads to ever-greater disquiet and how insistence on choice being a purely individual matter prevents social change. With wisdom, humour and sensitivity, Renata Salecl examin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essential human capacity to choose which has become mired in consumerist ironies. -
信任的力量
從政治、媒體、企業到專業人士,現在人可信度越來越低,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不敢輕易相信醫生,因為他們可能經驗不足而導致傳染病擴散,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有害病人的建議;我們不敢相信護士,因為她們可能粗心大意打錯要命的針;我們更不敢相信所謂的投資專家,因為害怕被這些人出賣,賠掉大眾所託付的血汗錢…… 除了不斷爆發的企業倒閉、內線交易、五鬼搬運等事件外,黑心電視、黑心玩具、黑心食品,接二連三引發公眾衛生與安全疑慮之後,更多人對企業感到反感…… 這本《信任的力量》是依據歐妮爾的芮斯講座整理而成。她提醒世人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信任危機,不能因為有些政治人物、有些醫生、有些媒體不值得信任,就全盤否定所有人。因為,信任不是完美無暇的。 面對種種詐欺行為,歐妮爾並不悲觀。她提醒我們,其實儘管我們口中不斷擔心會被騙,卻仍不斷付出信任,只是自己沒察覺。生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我們都必須謹慎的付出信任。 -
我愛偷窺
一本讓人忍不住想按讚、分享的「窺視心得報告」 本書作者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以詼諧又尖銳的筆觸深入窺視世界;為了深入窺視世界一探究竟,在住家周圍裝設監視器、在老婆車上裝GPS定位系統、僱用私家偵探調查自己,加入各個社交網站、在聊天室貼文、開設部落格、窺探鄰居、應徵上真人秀節目、和在網路張貼裸照的空巢期夫婦一起喝酒、舉辦臉書「朋友」派對。本書內容包含一部分作者的網路世界遊記、一部分的日記、一部分的思索與社會史、加上多位比小說角色更離奇的真實世界人物的採訪。 本書反映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與困惑,讓他們願意用私生活細節換取情感的宣洩、他人的注目、甚至遠播的臭名。人們開始費盡心思包裝自己的形象,甚至開始把自己想成是產品,會認真去想:「我現在要更新什麼,能讓我得到更多粉絲、點閱數,或是有人來邀我上電視?」 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線,最終變成過度分享? 世界各地興起的選秀節目,美國真人實境秀節目高達數百個;Justin.TV的創辦人賈斯汀在頭上裝置攝影機,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在網路上全程轉播,並公佈手機號碼隨時接受陌生人傳簡訊來給他建議;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婦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拍全裸照片,並放到色情網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這種過度分享的「窺視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種快速興起的現象,而「塑造一個適於被窺視的形象」與「窺視他人」則已成了全(地球公)民運動。 本書同時讓我們在滿足窺視欲望的同時反思:那永無止盡揭露個人資訊的自戀衝動究竟所為何來?從而呈現科技是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於隱私、個體、甚至人性的觀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上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又覺得這種生活不太對勁;小心,「楚門的世界」或許正在你生活中即時上映! -
The Messenger
The life of the Prophet Muhammad, to whom the Angel Gabriel revealed the verses of the Quran, has provided inspiration to Muslims for hundreds of years. In "The Messenger", leading Muslim scholar Tariq Ramadan considers the ways in which the Prophet's actions, words and teachings can guide us in the modern world. Interspersed with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meditations, this profound and stimulating biography shows how Muhammad's message can be used to address some of today's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s - from the treatment of the poor and the role of wome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jihad and relations with other religions. It offers Muslim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Muhammad's life and introduces non-Muslims to the story of the Prophet and to the riches of Is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