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出14號勞改營
極權專制不是過去的歷史故事,而是隨時發生的寫實傳記 除了申東赫,沒有一個在北韓勞改營出生和成長的人,曾經成功逃離這些地方。 上帝不是消失了,也不是死了,而是從未聽說過。 本該勞改到死的申東赫,用生命故事打開了濃霧深鎖的人間煉獄。 獨一無二脫北者申東赫傳記 《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真實揭露,席捲歐美亞各大暢銷書市 全球超過二十多種語言譯本,熱銷英、美、法、德、日、瑞士、北歐等國 作者以記者熟練、精湛的手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內幕報導,讓我們看到北韓意圖隱藏的勞改營真相。朝鮮中央通訊社曾對外表示自己的國家沒有「人權問題」,申的逃脫行為,卻弔詭地映證了北韓極權生活的真實存在。透過脫北者申東赫的經歷,我們看見人之所以為人的堅忍和盼望,也重新省視這個充斥著核武威脅與嚴重人權問題的國度。 -
最純潔的種族
世人眼中的北韓人 v.s. 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 20年的研究心血、8年的資料蒐集, 最有影響力的北韓研究者帶你潛入北緯38度線以北的神祕國度 最完整介紹北韓文化、歷史,探討北韓人思想的書 王文靜、朱立熙、沈旭暉、張鐵志、楊虔豪、楊照共同讚譽 《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新聞週刊》、《韓國聯合通信社》等各大媒體一致推薦 這裡是北韓,但它並不是「史達林主義的最後一個堡壘」; 這裡是北韓,但這裡很和諧,沒有脅迫也沒有思想改造; 這裡是北韓,這裡的北韓人跟你聽聞過的很不一樣。 一張北韓人繪製的北韓地圖,上頭有虛假的資訊,也記載著北韓人最純粹的想望… 資訊的不透明,使我們對「北韓」的認識,只被動地來自脫北者的口述、櫥窗式的平壤街景,以及北韓官方的對外發言。這是第一次,有專家進行長年研究,並以極豐富的資料考證為讀者拼出一張更真實、更完整的北韓地圖。從北韓人的眼光中看北韓人以及這個世界,你會得到全然不同的風景。 ◎我們不是極左派,我們超級右! 這裡沒有「強硬派共產黨員」或是「史達林主義者」,如果對我們了解地更深入,就會知道我們和你們所謂的「共產國家」有多麼不同。我們偉大的領袖象徵的不是剛硬的父親形象,也從未試圖「改造」我們的思想,我們只是由上而下地努力捍衛我們種族的純粹性,維護我們無價的原真本性。 ◎我們不造神,我們對父母般的領袖知恩感恩。 別再用怪力亂神的說法抹黑我們了!我們「比全天下的母親更像母親」的偉大領袖深受愛戴其來有自,他時常走到生產的第一線進行「現場指導」,哪怕是再偏遠的農村或工廠,領袖都不辭辛勞地去幫忙解決問題。偉大領袖養育出的我們,沒有過人的神力只有過人的道德情操。 ◎我們順隨本性,我們是最善良的種族。 我們不進行「思想改造」也不強調紀律,我們順隨天性,因為我們是最善良的種族。儘管過分的善良使我們常遭受欺侮和誤解,但幸而有偉大的領袖護衛著我們的純然天性,才讓我們得以在這邪惡的世界裡能夠循著善良的本性生存。 逃出北韓的故事我們已經聽多;由虛假和純粹混搭出的北韓是什麼風貌,這次我們自己進去看。 為什麼金正日能夠放心地對人民承認南韓比北韓更繁榮? 說服不了外界的北韓領導人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讓人民信服? 而真實的北韓與一般學者老愛拿來作比擬的──喬治歐威爾《1984》現代版,又有什麼不一樣? 這是一個畫夢想充飢的國度,麥爾斯細緻地呈現出北韓當局的顧慮與籌碼,把全國大饑荒巧妙地形塑為美國對北韓進一步的種族迫害,而核武的發展也被「合理」解釋為「解放南韓」的必要手段。北韓人對於被西方強權操弄的南韓同胞「深感同情」,他們夢想著有一天朝鮮民族的人民都能活在沒有權威和壓迫的世界、快樂地順隨善良本性而活。 被譽為「最有影響力的北韓研究者」的麥爾斯,花費八年時間蒐集各種宣傳資料〈從新聞報導、電視劇,到動畫與電影;從《勞動新聞》到雜誌小說;從海報、畫作,到紀念碑與照片……〉、結合北韓的歷史文化研究,寫成這樣一本書。如果你對北韓還有許多疑惑與好奇,如果你心中的北韓依然是「難以理解的、荒謬的謎」,請翻開這本書。它推翻了外界諸多一廂情願的看法,也為世人拼貼出謎樣北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平壤冷麵
◎在北韓政權交替之際,作者以偽造身分去北韓旅遊的第一手記錄。 ◎除了親身的旅遊經歷、個人感觸與奇想之外,並深入淺出介紹北韓政經社會人文背景。 ◎在旅遊紀實上文字風格平實,在深思內省時文字細膩,風格流暢優美。是遊記,也是可讀性高的散文。 ◎用歐洲文明之眼審視北韓的意識型態與社會現況,針砭時弊。理性上體現出法國的自由精神,感性上充溢著法式浪漫與豐沛的情感。 ◎行李箱裡帶著梅爾維爾的南太平洋冒險小說踏上旅途,在北韓閱讀著金日成的「主體思想」。在小說、虛構神話與史觀之間,呈現北韓的現況。 北韓,地球上最神秘的國度。法國知名記者尚.路加計畫前往北韓撰寫報導,朋友克洛漢決定同行,前進這全世界最獨裁的政治實體。在北韓,外國記者沒有政府邀請不得進入國境。為了能夠合法入境,尚.路加隱瞞實際身分,冒充旅行社人員,假開發觀光市場之名取得簽證。 哪裡知道踏上北韓的土地以後半點不由人,作者並沒有因為考察的身分獲得更多探訪風土民情的機會。他們被迫得和大部分北韓人民一樣,抵達平壤的第一站就是要去萬壽台金氏父子的巨大銅像前獻花致敬。而且在出發前為既定行程所做的事前準備,這下幾乎全泡了湯,因為絕大部分都因故更改變動。在氣憤之餘,他還要小心翼翼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免被敏感的北韓政府發現他的真實身分與目的。 他非常忠實地向讀者報導出他在北韓的所見所聞,同時也清楚描寫出這個國家特有的氣氛:當地人們臉上缺乏生氣的表情、和觀光客之間輕微緊張的關係、隨行導遊和遊客的制式互動、無處不在的領導人形象、隨處可見的軍人和警察。從作者對食衣住行的詳細描寫,我們可以徹底感受到北韓在物質上的困窘;雖然他有語言上的限制,內心卻為北韓人民發出最深的同情和哀愁。從偌大卻幾乎無人寄住的飯店、寬闊卻無車行駛的大道,作者帶領我們一步步地走進這個國家無所不在的各樣矛盾。 作者做足功課,因此在遊記中不時穿插對北韓政經史地的相關介紹,讓讀者更能身歷其境。他略帶詼諧的筆調,常能為平淡的景色和人物增加趣味。有時加入奇幻的筆法,將小說的情節帶入現實的處境。他那驚人的想像力,帶領讀者經歷一場心靈的旅遊。 【國外媒體好評】 「葛達廉作品的力量源自於近距離觀測北韓:人民好似玩具摩比人(Playmobil),─個個理著平頭並且穿著藍色制服,彼此嚴禁交談,甚至也無法交換眼神!一個大腦己經被切除的社會,沒有欲望,沒有商店,沒有咖啡廳,時時刻刻都受到飢荒的威脅,即便是觀光客都得忍受辦家家酒式麻雀般分量的供餐,擴音器整天不斷複誦播放黨的政策,一整天聽下來令人暈頭轉向,這是一個將自己封閉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之後的國家……到處都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結果就像是一個清醒的惡夢:『在這個沒有存在感的國家,無論我們去了那裡,其實什麼地方都沒去過。』」 ——傑侯.杜皮〈《快訊》雜誌《L’Express》〉 「作者長期於亞洲各地旅行並擅長『旅行文學』,為讀者呈現出金氏王朝版本的《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十分精采的遊記,呈現出北韓人六十年來所承受的痛苦。」 ——傑森.威爾〈《論點》週刊《Le Point》〉 「風格充滿諷刺挖苦的意味,令讀者會心一笑。」 ——提斯坦.薩馮〈《閱讀》雜誌《Lire》〉 「北韓具備發展觀光的絕佳潛力,很難相信這種說法嗎?本書作者葛達廉卻用這個理由取得北韓的入境簽證。假冒成旅行社經營者,卻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這位作家去年有機會踏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空蕩蕩的道路,在一群人簇擁下依著官方路線暢遊北韓,在兩位官方導遊(彼此互相監視)及一位司機(監視兩位官方導遊)的帶領下,執拗地找尋觀光景點,依著沒有任何理由的官方許可及禁令,由著時尚的藝術愛好者好友克洛漢陪同,開始在這個國家漂泊……字裡行間描述的現象有時會令讀者驚異、焦慮不安,覺得荒唐可笑。」北韓具備發展觀光的絕佳潛力,很難相信這種說法嗎?本書作者葛達廉卻用這個理由取得北韓的入境簽證。假冒成旅行社經營者,卻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這位作家去年有機會踏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空蕩蕩的道路,在一群人簇擁下依著官方路線暢遊北韓,在兩位官方導遊(彼此互相監視)及一位司機(監視兩位官方導遊)的帶領下,執拗地找尋觀光景點,依著沒有任何理由的官方許可及禁令,由著時尚的藝術愛好者好友克洛漢陪同,開始在這個國家漂泊……字裡行間描述的現象有時會令讀者驚異、焦慮不安,覺得荒唐可笑。 ——迪迪耶.普喀里(《世界報》《Le Monde》〉 「並非新聞記者的冰冷記實,而是作家的溫暖筆觸成就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尚─皮耶.柏瀚〈《解放報》《Liberation》〉 -
沒有您,就沒有我們
我在北韓精英身邊的日子,第一本直擊北韓上層社會家庭之子的動人著作 深度揭露脫北之外的另一個世界,近距離觀察從未曝光的北韓權貴階層 ★《我們最幸福》作者芭芭拉.德米克盛讚:「不可思議的體驗!」 ★一位偽裝為老師的作家,270個如士兵的平壤大學生,第一手記錄一群不一樣的北韓人 ★重量級作家讚譽推薦、報刊雜誌一致好評,認識北韓最獨一無二的記述 ★生活日常瑣事反映出國家文化教育等諸多大問題,穿插個人家族背景和大時代中難以泯滅的人性真情,兼具敘事技巧和豐富故事性,詳實深刻,打動人心 北韓權貴學生―― 他們是僵化體制下擁抱特權的青春靈魂 他們沒有艱辛驚險的脫北經驗,也沒有窮苦悲慘的日常生活 他們在北韓最先進的大學全英文上課,打高爾夫、看哈利波特電影,還開生日趴 南韓裔臥底教師―― 她是他們好奇探看外在世界的小小窗口 她不是第一次赴北韓,卻是首度深入且長期接觸當地的年輕人 她的真實身分是新聞工作者暨小說家,以人性之筆重新連結兩韓 ◎ 真情與體制的衝突,在世界上最安靜的地方轟然響起 那裡,毫無變化的日復一日,千篇一律的日子折磨你的靈魂。 空虛……無止境的空虛,逐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金正日政權的最後半年,赴北韓教導上層階級特權分子之子英文, 難能可貴的體會讓她留下縈懷不去的深刻回憶…… 學生排成兩列縱隊,高唱歌誦金正日和北韓的歌曲,每天三次,從不間斷:Without you, there is no motherland. Without you, there is no us.。而不知不覺間,作者金淑姬也跟著哼唱起來。 當時是二○一一年,北韓所有的大學都停課關閉一整年,學生下放到各建築工地──唯有平壤科學技術大學的兩百七十名學生例外。在那幾棟由高牆圍起的建築物中,每一個房間都掛著金日成和金正日父子面無表情的肖像,金淑姬就在此任教。她每天和學生共進三餐,盡力教導他們學習英文,而這一切都在北韓政權無孔不入的監視下進行。 平壤科大的生活寂寞又封閉,對金淑姬而言,更是如此。她的信件遭到檢查,而她還必須把記錄所見所聞的筆記和照片藏起來,不只要戒備監視他們的人,也要提防她的同事──同為老師的基督教傳教士。學生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信口開河,讓她感到困惑;他們毫無保留地對政府言聽計從,教她焦慮不安。在他們眼中,北韓的一切都是最美好、最雄偉、最精采的,無與倫比。但她卻無法忍住不愛他們──他們天真的熱忱、他們取悅她的渴望、他們尚未被澆熄的那些好奇。 隨著日子一週週過去,她開始向他們暗示:在他們的世界之外,還有其他的天地,比如自由上網、自在旅行。在這個叛逃的下場就是酷刑和處決的國家,她甚至冒險提及民主選舉和其他禁忌的觀念。而學生們則讓她對他們的生活有隱隱約約的認識,從他們對追女生的想法,到他們對只有祖國獲勝時才能轉播足球賽的失望。金正日去世後,全體學生傷心欲絕,使她不禁疑惑:她和他們是否能夠跨越兩個世界的鴻溝。 「不可思議的體驗,教人不寒而慄……文筆精采,讓我們對北韓的領導階層大開眼界。」――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白思卉),《我們最幸福》(Nothing to Envy)作者 「調查報導的上乘傑作,以其沉重的美感和教人心疼的溫柔而獨樹一幟。金淑姬以嫻熟老練的寫作技巧,勾勒出北韓與世界脫勾的超現實奇特風景,讓我不禁以為自己在讀的是鬼故事,以它的沉默無聲,以雪花落在荒涼校園的景象,以及遠方她心愛學生的歡笑魅惑著我。」――姬蘭.德賽(Kiran Desai),《繼承失落的人》(The Inheritance of Loss)作者 「就像由遙遠的星球或另一次元返回的探險者一樣,金淑姬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其中包括北韓人民的生活與我們有多大的天壤之別──以及多麼可怕。歷歷如繪的細節在她堅定的敘述下,透露出日常生活的壓抑,即使對享有最多特權的人也是如此。而金淑姬也見證了沒有任何壓迫者可以奪走的人類靈魂。」――卡洛斯.埃爾熱(Carlos Eire),《等待哈瓦那的雪》(Waiting for Snow in Havana)作者 「多麼與眾不同的一本書!出色而勇敢地觀察並揭露舉世最封閉而撲朔迷離的社會──驚世駭俗、發人深省、讓人感動。然而我最愛的卻是金淑姬的語調──如此親密、脆弱、令人著迷、達觀、深情又迷人。」――法蘭西斯科.戈德曼(Francisco Goldman),《念及她名》(Say Her Name)和《內環道》(The Interior Circuit)作者 「綜合小說家對人物角色的銳利眼光,以及新聞記者對政治真相的敏感,本書以超越先前我們所讀所看的一切經驗,讓我們了解北韓的真相。金淑姬流暢的文筆,和她對身陷困境老百姓悲天憫人的胸懷,讓我沉迷在她的故事裡,無法釋卷。這是一本用人性重新結合北韓的佳作。」――蘇克圖.梅塔(Suketu Mehta),《孟買眾生錄》(Maximum City)作者 「使人心驚,又教人讚嘆,本書是心碎的祕密報告。《口譯員》作者金淑姬滲透了她分裂祖國的靈魂,見證數世代受到殘害的人生和局限的認同。對極權北韓做了獨一無二的深入觀察。」――簡‧安‧菲立普(Jayne Anne Phillips),《雲雀與白蟻》(Lark and Termite)和《靜謐幽谷》(Quiet Dell)作者 「金淑姬以清晰鮮明的手法,細膩微妙的文筆,粉碎了南北韓之間的論戰。她以採訪記者剝開這個隱士王國假想的強烈欲望,巧妙搭配移民追求情感故鄉難以饜足的飢渴,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莫妮卡.張(Monique Truong),《鹽之書》(The Book of Salt)作者 「對世界上最孤立國家迷人――且哀傷――的一瞥。」――《奧黛麗雜誌》(Audrey) 「細膩描繪北韓文化的罕見佳作,且是『勵志老師』體裁中一本與眾不同的新作。」――《書單雜誌》(Booklist)星級評論 「文筆細膩……穿插〔金淑姬〕家族成員在韓戰中生離死別的感人故事……」――《書頁雜誌》(BookPage) 「詳細描繪了〔學生們〕狹隘的世界觀……對北韓生活直言無諱。」――《外交政策》期刊(Foreign Policy) 「〔一則〕對北韓黑暗面最具啟發的故事……把情感和智慧的光映照在無知是福的國度。」――《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勾勒出在北韓教學的經驗,感人至深,讓讀者難能可貴地得以一睹這個謎樣國家的生活……文筆生動流暢,觸動人心。」――《圖書館學期刊》(Library Journal)星級評論 「生動鮮明、原汁原味、個人風格強烈的敘述。」――《明尼亞波利斯星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e) 「引人入勝……揭露了舉世最神祕國度複雜難解的天真和無知。」――《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對金正恩近日長期不公開露面感到好奇的讀者,可以從金淑姬的這本新回憶錄中,一窺形塑北韓領導階層的壓抑制度。」――《匹茲堡論壇評論報》(Pittsburgh Tribune-Review) 「精采描繪出受盡壓迫人民的生活……〔金淑姬的〕敘述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有時個人的歷史蘊含了強而有力的磁力,〔就像〕金淑姬對世界上最孤立國家所做的探索就是迷人的例子。」――《風尚雜誌》(Vogue) -
平壤水族館
2000年首先以法文出版, 成為揭露北韓集中營生活最知名的脫北者回憶錄 南北韓分裂後,姜哲煥的祖父母放棄在日本豐衣足食的生活,義無反顧地遷回朝鮮報效祖國。九歲那年,受祖父犯「最重的叛國罪」牽連,姜哲煥一家旋即遭當局以政治犯家屬的名義,押解至北韓最大、監禁幾萬名政治犯的「耀德集中營」。 十年勞動改造,姜哲煥最深刻的體悟竟是:「人有作惡的無限潛能。」 在耀德,姜哲煥忍受恥辱、毒打、饑餓,以及無止盡的苦力勞動。求生的本能讓他性格丕變,學會了耍詐、偷竊、陽奉陰違,失去對他人憐憫與同情的能力。集中營卑劣的生活,逼著適應不良的囚犯自尋短路,姜哲煥的父親與四叔就因熬不過低潮,試圖結伴上吊。至於祖母,身為社會主義的虔誠信徒,轉變也最為劇烈。耀德不符人道精神的罪行,破除了她對金氏父子的迷思,看清北韓根本不是「社會主義的人間天堂」,反而更像由希特勒主宰的世界。 幸運獲釋後幾年,姜哲煥因非法收聽南韓電臺廣播,二度面臨勞改威脅。走投無路,他決心逃離地獄的魔爪,抵達旅程終點「大韓民國」重獲自由的那一刻,姜哲煥忍不住流下喜悅的淚,亟欲將北韓同胞所受的苦難與壓迫公諸於世。殊不知國際社會乃至同為大韓民族的南韓人,對北韓當局和集中營內侵犯人權的惡行惡狀,似乎無動於衷,脫北者的懇求得不到任何迴響。 來到首爾不久後,姜哲煥與在人權組織任職的李古樂結識。李古樂深信北韓政權之所以能為所欲為,部分因北韓老百姓與外界完全隔離,部分則出於國際社會對北韓政權罪行的一無所知。他建議姜哲煥現身說法,揭露北韓人民在金氏父子高壓統治下的生活實況。2000年,姜哲煥的遭遇終於在西方世界曝光,就連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也深受感動與啟發。2005年,小布希邀請姜哲煥到白宮討論北韓問題的解決之道,並在2010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中「Decision Points」表示:「在我的總統任期內,《平壤水族館》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之一。」 姜哲煥現定居南韓,為社團法人北韓戰略中心代表,同時也是《朝鮮日報》客座記者,並持續聲援關切北韓境內的人權侵害問題。 -
我們最幸福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 入選「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決選作品」 亞馬遜網站讀者五顆星評等,已授權多國語言出版 芭芭拉‧德米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出 『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奧威爾作品《1984》的現實版』 《我們最幸福》是一部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 ★梁文道(香港知名評論家)/ 謝哲青(文史工作者)──專文推薦 ★各界齊聲好評(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文靜 商周媒體集團執行長 南方朔 知名作家、評論家 馬西屏 文化大學新聞系兼任講師 張鐵志 政治評論家,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燦榮 知本家文化社長 《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書單》、《出版人週刊》、《舊金山紀事報》、《費城探索者報》、《聖路易雜誌》、《彭博新聞社》、《克里夫蘭公正報》、美國第四大媒體《Slate》、美國知名新聞網站《Daily Beast》等各大媒體一致讚譽!!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 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於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在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安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短缺,電力,自來水和食物)。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的叛逃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它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作為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的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我們最幸福》追溯六名北韓人超過十五年來的生活──在這長達十五年以上的混亂時代裡,他們遭遇金日成去世,他的兒子金正日在無人挑戰下接掌大權,以及蔓延全國的大饑荒,這場災難奪去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性命。 獲獎的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國度,她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今日最壓迫的極權主義政權下會是什麼感受──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表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家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德米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入到北韓深處。從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他們全是尋常的北韓平民──戀愛、養家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一個接一個,他們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最幸福》是極權主義文獻的開創之作,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