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此书作者七十年代末 涉猎海德格尔哲学, 通过八十年代从未疏于此道, 中经与美欧学术界亲身接触, 取长补短, 以成此书, 应无愧也。 ——熊 伟 本书为国内首部系统评述 海德格尔的专著, 不仅展示出海氏哲学全貌, 清理出其概念框架, 且从中西哲学比较视角界入了 其所关注问题的实质。 尤难得是以作者研究功力之深厚, 化艰涩玄奥为明白晓畅, 且确有己见, 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建树价值。 ——赵一凡 -
想象
这是一部有关想象的哲学史,也是影像的现象学的再现。萨特研究并创建了“影像存在的真正理论”,他的分析穿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重要体系,使之与现象学和胡塞尔的思想相契合。 萨特的想象理论,为他的现象学存在论的重要依据打下了基础。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萨特及其思想不可绕过这本书。 本书萨特主要对心理学、形而上学直至现象学的有关想象意识的研究进行分析。萨特的想象理论为他的现象学存在论的重要依据——受胡塞尔现象学感召的意识论——打下了基础,和其他同期作品一样,预示和涉及了他的现象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的诸多论题。也因如此,要了解和研究萨特及其思想,不可绕过这本书。 萨特的《想象》从哲学史上有关想象的“影像”(image)的各种理论的比较和分析出发,希望在克服各种偏见和定论的基础上打开一条通向想象意识的现象学的解放之路。 -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当时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至少可以概括以下两个方面: 人批判的角度来看,在《逻辑研究》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有力抨击之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仍需要在两条站线上作战:一方面是与自然主义,另一方面是与历史主义,前者主要表现在当时盛行的实验心理学的各种学说之中,后者则主要是指为狄尔泰等人所倡导的历史学派,胡塞尔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研究》中对心理主义批判的继续,他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提示这些学说的相对主义和主义之最终结局。 除此之外,由于胡塞尔在这篇文章中公开表露了他与狄尔泰思想的分歧,因而这篇文字对后人理解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作用。 -
还原与给予
自笛卡儿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学,以意识哲学占据主导地位。而海德格尔的横空出世,则让存在论几乎成为现代哲学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以德里达、勒维纳斯、H·亨利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以现象学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论的道路。 马里翁以独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对后者在微观意义上的影响。通过严格的文本学考察,马里翁指出,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尔正确地理解为“被给予性”。 然而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进行的还原的努力,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尔没有认识到“还原越多,给予越多”。 -
《存在与时间》释义
201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著名哲学教授张汝伦多年研究成果 逐字解读海德格尔经典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难治”,从出版到现在,80年间不知有多少人为读懂这部重要的著作伤透了脑筋。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可靠的释义加导读的著作应该是一般读者甚至学界中人所需要的。因此,国外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解释注疏《存在与时间》的导读行著作,我国至今还未见有这样的著作出版。这部《<存在与时间>释义》,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张汝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汝伦教授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的释义之作,全书依《存在与时间》的篇章内容,借鉴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章句的典范,采取逐章逐节逐句解释的方法,清晰解读这部20世纪哲学著作中的“难治”之作。 -
朝向事情本身
现象学首先不是一些原理和体系,而是观察人生和世界的独特方式,也就是在体验对象时一同体验到这体验过程的在场意识方式,而且,关心这种意识方式的前提。它最终要超出将存在当做主体和客体来打量的传统哲学方法,而进入到更原本活泼的反思乃至前反思的思想维度。本书通过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著作,开显现象学的问题来源、观察问题的视角、现象学方法的特征和深化过程,以及现象学思考在不同现象学家那里的质的丰富性和内在呼应性,由此而引导读者进入思想的新天地,培养读者的现象学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