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奈的绘画
-
主体解释学
《主体解释学》内容简介:如果我是画家,要给福柯画一幅人物肖像,那我一定挺犯难的。因为福柯善变,在思想方面,尤其如此。这倒应了“人”一词的拉丁文原意,即“人”(persona)是透过(per)面具发出的声音(son),换言之,人是隔着面具说话的。综观福柯复杂多变的一生,他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时变换着面具,发出不同的声音。 福柯是个腼腆的人,平日话不多,也不善交际。据说当年在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书时,他与德勒兹、利奥塔等人都是同事,而且办公室也紧挨着,但是相互之间却绝少串门、聊天。其实,福柯喜静,爱呆在很少有读者光顾的索尔舒图书馆里查阅档案资料,读书与记笔记。有时疲劳了,他就出去遛大街,碰上熟人,也只是寒暄几句,然后又回去工作。这种工作狂的作风是巴黎高师培养出来的,它一度让少年福柯精神几近崩溃,两度试图自杀。 -
福柯的生存美学
本书厘清近年来流行于学术界的有关福柯思想的各种观点。但是,它又不是仅仅单纯论述福柯关于“权力”和“性”的观点,而是结合福柯本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历程。全书系统完整、观点和思想富有创意,论证严谨细腻,行文深入浅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研究福柯思想的中文著作。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细致地阐述福柯思想的著作。作者试图厘清近年来流行于学术界的有关福柯思想的各种观点,使全书不是仅仅单纯论述福柯关于“权力”和“性”的观点,而是结合福柯本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历程。依据多年来福柯对其思想的自我诠释及其思想风格和写作风格,以生存美学为基本线索,把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权力和道德系谱学”、“真理游戏”、“生命政治”、“自身的技术”、“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等等和“生存美学”融会贯通在一起。重点凸显了福柯“关怀自身”的核心思想,并深入分析了“语言游戏的审美艺术”、“身体,性和爱情的美学”、“生话的技艺”、“老年生活和死亡的美学”等生存美学具体内容,阐明了生存美学的实践智慧性质及其彻底重构西方思想的典范意义。 在材料引证上,本书参照自1994年以来最新发表的福柯对话录、文集以及在法兰西学院的讲演录法文原稿,由此探索了福柯晚期所进行的生存荚学研究对于其整个学术生涯的贯穿性和总结性意义。全书系统完整、观点和思想富有创意,论证严谨细腻,行文深入浅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研究福柯思想的中文著作。 -
莫伟民讲福柯
本书只是讲解了福柯思想宝库的一个个侧面,但还是力求捕捉其哲学和史学等方面主要的侧面,避免给人以挂一漏万的感觉。同时,正因为这本书只选取了福柯多重思想的某些点、线和面,因而未曾涉猎之处和尚可完善之处也就会在作者面前敞开着,这就为作者以后进一步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尽管福柯倡导的“关切自身”的伦理学不禁让人联想中国儒家的修养性学说,尽管福柯思想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广,但无可否认福柯还是会有其知识盲点和无暇顾之处。正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一样会有局限,福柯才否认有什么普遍适用的真理,否认普遍知识分子具有普遍代言的作用。于是,福柯研究者和评论者无论是采取故意贬低还是刻意拔高的手法应该都是福柯所不愿看到的。既作为与真理相关的知识主体,又作为与权力场相关的权力主体,作为与苦行实践相关的伦理主体,真实的福柯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
德勒兹论福柯
时至今日,德勒兹与福柯已成为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的两则传奇。不读德勒兹的《德勒兹论福柯》,便不能说了解福柯。因为在德勒兹之后,福柯已不是原来的福柯,就如弗洛伊德在拉康之后,不再是原来的弗洛伊德一样。德勒兹与福柯这两颗法国思想界的熠熠红星在本书中一起迸放光芒,使福柯成为理解德勒兹的一扇重要窗口,使德勒兹成为透视福柯的不二法门。由福柯到德勒兹,再由德勒兹到福柯,两股思想之流不断地牵引、碰撞、发光与褶皱,本书所呈现的正是这般奇诡景致。 -
乔姆斯基、福柯论辩录
1971年,那个政治和经济都起着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诺阿姆•乔姆斯基和米歇尔•福柯,两位在世界知识分子界处于顶尖地位的人,完成了一次堪称“世纪辩论”的交锋。这场辩论从“人的天性”出发,很快就拓展到了更宽泛的领域,涉及了历史、创造力、自由以及为政治正义所作的斗争。这本小书已经行销九个国家,也早已超出了学术图书的范畴,而这两位作者的知名度也超出了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