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亂好
愛因斯坦的書桌是有名的亂,為此他有所辯護:「如果一張雜亂的書桌代表的是一顆混亂的腦袋,那麼請問,一張空無一物的書桌又代表什麼?」事實上,雜亂通常代表創意取向,一張混亂的案頭往往隱藏著有效而直觀的歸檔系統。一分針對芝加哥大學六位學者──包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及兩位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的研究顯示,這六位學者唯一的共通之處就是他們雜亂到不行的研究室。這本書要強調的是:一點點的脫序或混亂可以讓既有系統更加行之有效。任何組織或個人只有在完美融合了混亂與秩序後才會有最好的表現。《亂好》檢視了企業、父母教養、烹飪、反恐戰爭、零售業……等方方面面,勾畫出只要選對合適的混亂層級與類型,反將獲致其潛在的優勢。追求絕對秩序既已不可能,不如放點水,用更寬容的心去看待那種種太被苛責的事:從政府運作、社會演進,到個人修為。亂,有何不可?怎麼亂才好? -
禪悅:快樂呼吸十六法
這是一種超越感官,比性更美好的喜樂。 得到它不需要任何花費,只要按照佛陀所教的十六個呼吸步驟, 就可以親身體驗「禪那」的美麗境界。 本書提供漸進而完整的禪修課程,適用於對禪修有興趣卻視之為畏途的初學者,也能讓致力於禪修者藉由一些善巧方法,達到禪定境界的安穩與平和。 禪修是放下之道,在修習的各個階段,都要學著捨棄、放下與出離。對初學者來說,禪修的入門之鑰就是拋開過去與未來:不要緬懷過去也不要擔心未來。在禪修的這個階段只有一個時間,那就是當下。當你放下阻礙深入禪定的初步負擔,就能體會靜默之心的美妙。 本書也是排解疑難的指南,修行中遇到的特定問題都能在此尋得解決方法。禪修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各種形式的障礙,包括欲貪、瞋恚、惛眠、疑懼等,這些障礙就像一道道關卡,只要能突破一關,就更接近禪定的目的地。本書針對每個障礙特闢專章說明,當你洞悉這些障礙的生起緣由,就自然能從中發現克服之道。 禪修是淨化與增強內心的方法,這種淨心經驗的最美妙報酬就是不可思議的禪悅。禪修的過程會有些辛苦,若能堅持,禪修將會帶領你進入一些非常美好與意味深長的狀態,這種喜樂的經驗就是禪悅。透過本書作者的自身經驗,讀者不僅能體會初入禪悅的狂喜與快樂,更能耐心等待進入佛教禪修「禪那」的因緣成熟,達到最深刻的禪悅狀態,一種輕盈與深定的無我境界。 -
达蜜经济学
這是個「達蜜」(.me)的時代。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氛圍裡,每個人都是媒體,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發出聲音,但是接下來呢? 我們花許多時間上網,這許多時間,我們在幹什麼?在撲浪、臉書貼文、打簡訊、玩Google?這一切代表什麼意義? 作者身為一個經濟學家,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的格主,還是個「資訊大胃王」,熱愛文學、音樂美術、美食等等。他想探討的是: ◎傳統經濟學是研究人對於客觀環境的反應,也就是人的行為; ◎再深入一些的行為經濟學,加入心理學的因素,探討誘因、動機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作者再加入「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的因素:每個人的神經組織結構都不一樣,這是唯一能夠確立每個人「主體性」的元素;神經組織結構體現在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上,尤其是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包括網路的資訊、音樂、文字、繪畫、與人互動)。 人們在腦內編排資訊(mental ordering)的方式,會塑造出不同的品味、美學觀、對事物的認知,接著是行為。因此,他針對人們運用網路和接觸文化的模式,做了一番人類學式的觀察: ◎現代人熱中於「編排資訊」:在iPod上編輯歌曲或專輯、在網路洪流中搜尋整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1章) ◎人們喜歡文化小品(文化的片段化)勝過文化鉅作:例如Twitter的推文、手機簡訊、Youtube上的歌曲、iPod……現代文化越來越以「小品」、小片段的形式出現,而被人們所擁有。(第3,4章) ◎自閉症者在認知方面的優勢(擅長於編排資訊),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第2章) ◎佛教vs.數位生活(第5章) ◎編排資訊的結果,「故事」就出來了;人人都喜歡有趣的故事,而故事需要編排、削減資訊;媒體更喜歡有故事的事件……(第6章) ◎福爾摩斯、赫曼赫塞、亞當斯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第7章) ◎一個人的美學觀念是如何產生的?跟我們的神經組織有關嗎?你喜歡的音樂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第8章) 作者特別舉自閉症為例,雖然這些人通常被認為「與人互動有障礙」,但是他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具有某些長處(例如專注力強、常專精於某個領域),使得從歷史上到現在,許多自閉症者也非常成功。作者以自閉症者做為對照組,來探討人類的心智如何處理資訊。所以作者說,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描繪當代文化的行為經濟學,或是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 他的結論是: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或是專精於某個領域,這就是「達蜜世代」的競爭優勢。向內看(從網路、從我們的心智),現代文化越來越豐富,我們比過去更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來達到最深層的滿足,從而對周遭事物做出貢獻。人們使用文化的方式,將會創造出自己的經濟未來,走出自己的路。 -
馬路學
是馬路消息,也是馬路知識 不只是交通問題,更是人性問題 不管是走路的或開車的 保自己的命,也保別人的命 我們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別人好,男人肯定也比女人會開車。在步行時,我們認為汽車總是橫衝直撞;而當坐上駕駛座,又覺得行人走路不看路。我們要求提升汽車的安全性能,只為追求更快的速度,而越安全的車,卻越容易引發危險的駕駛行為。在路上,我們依賴不完美的人類計算能力,來分辨危險和安全的事物。我們總覺得大卡車上全都是危險駕駛,小客車的我們卻又在他們附近以更不安全的方式行車。我們認為無標誌圓環比十字路口來得危險,或是越高速的道路越危險,雖然事實正好相反。我們認為人行道適合騎乘自行車或機車,即使你不僅容易撞到行人,更容易被大車撞。我們不讓小孩走路上學,雖然開車出門其實更加危險。我們改用免手持式手機,但又花上更多時間接聽電話,並在車內做其他同樣危險的事。即使一眼望去路上空無人車,我們仍在紅燈前停車,之後卻沿途超速趕路。我們認為休旅車比較安全,卻又以危險的方式駕駛這些車輛。我們緊緊跟隨前方車輛,剝奪了任何緩衝空間,但又盲目地相信前方車輛永遠不會緊急煞車……這些都是「馬路學」,在馬路的世界,你得隨時預期超出預期的事。世界因交通而形成,瞭解人性,比你瞭解車子更為迫切而重要。 「道路憤怒」是不是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整體利益?大多數車禍是不是發生在晴朗且乾燥的日子裡?我們是不是常誤以為其他車道上的車速比較快?你能不能依據一個國家的貪腐程度,推論該國民眾的駕駛行為?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現在是不是感到非常驚訝?但范德比爾特在這本探索交通現象的書中,還提出了更多有趣的問題。 藉由詳盡的研究,以及和各國交通專家與官員的深入訪談,本書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活動,並以各種複雜的物理,心理和科技因素,闡釋交通系統的運作方式、駕駛人的行車模式,以及這些事物中的人性面向。范德比爾特討論了令人們誤認為自己擁有優越駕駛技術的各種知覺限制和認知機制。他說明了為什麼行人保護措施常會引發更多車禍。他指出了看似危險而混亂的無號誌圓環,除了具備提升道路安全的功用之外,還可紓解過度擁擠的車流。他發現了哪些人比較容易對哪些人鳴按喇叭,以及這些現象的原因。他解釋了塞車的形成原因,梳理了人們追求交通安全的意外後果,甚至統整了駕駛人在停車場上最常犯的各種錯誤。 汽車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不論我們是不是將它視為自由的象徵,或是雜亂市郊的病徵,我們駕駛的汽車和我們的行車模式,都能被用來定義我們的社會角色。正如范德比爾特所示,人類的駕駛行為,是解析人類心靈運作和人際關係互動的最佳稜鏡。從根本上而言,本書關切的焦點,不只是人類的駕駛行為,更是這隱藏這些行為之後的人性。本書將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方式,說不定還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駕駛人。誰知道呢? -
大腦操縱
為什麼全球市場正在衰弱退時,那些最關心股市的人反而深深陷入其中而無法脫身?當我們掏出錢包付錢購買可上網的電冰箱時,我們真的會在廚房上網嗎?在我們投下手上的選票時,我們真的知道各候選人的政策方向嗎?在自由選擇的表面下,我們真的做出了符合理智的決定嗎?為何我們總是消費不需要的東西?總是抱持無法實現的幻想?本書作者洛西可夫告訴我們:你被操縱了! 早在一八九○年代,人類視覺就被百貨公司所操縱,他們以各種顏色和光線,搭配各種玻璃和鏡子,試圖讓消費者對某些商品產生正向的情緒。一九三四年希特勒試圖獲得支持者擁護他征服全世界,還特地設計了鼓動人心的舞台布景,並用了一百三十具防空探照燈以煽動人民的情緒,激發他們的宗教狂熱。 邁入了二○○○年,電話行銷已經從顧客的抗拒中歸納出八種反應類型,以提供推銷者一套促銷的方案。乃至今日的金融海嘯初期,我們總被說服在低點投入愈多,回漲時就賺得愈多……隨著人類心理研究的發展,我們的情緒愈來愈被控制和影響,卻可能尚不自知。操縱已經從有形的威力漸漸轉向無形的煽動,被操縱的決定已經演變成一種看似自發性、自由選擇的決定。 作者不空談我們是如何被牽著鼻子走的,反而深入廣告公司內部設計廣告時所應用的心理策略、深入政治和宗教造勢活動所操縱的人類情緒,細細分析人類的心理因素為何會被這些廣告或宣導所欺騙,為我們揭開他們是如何塑造出讓人信以為真的騙局。 作者為媒體理論大師麥克魯漢的接班人,長期投入媒體文化如何決定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更重要的是,他廣泛蒐集了各種資料,更具說服力。在這個稱作自由的時代,作者為我們揭示另一種新的恐怖操縱。想在新的操縱時代做好自我心理防衛戰,這本徹底剖析操縱伎倆的經典你不可不讀。 -
錯不在我?
為什麼公眾人物外遇,罪證確鑿時,當場抵死不認? 隔天的道歉聲明中卻說:「我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 為什麼人在事情突槌時只想逃避責任,甚至不自覺說謊? 無賴、傻子、罪犯和偽君子,都是自我辯解的慣犯? 心理學家教你看穿謊言與藉口,破解思考盲點! 美國心理學會、〈華爾街日報〉〈歐普拉O雜誌〉等媒體與《你該不該相信直覺?》、《領導,不需要頭銜》等暢銷書作家一致好評推薦! ◆從政治、法律、醫學、家庭、愛情與人際關係等各個角度,唯一獲得美國心理學會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專家完整剖析探討人類心理的最新力作,學界和媒體輿論一致推崇! ◆新書上市即高踞亞馬遜書店心理學分類榜前5名,百位讀者4~5顆星好評推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你可以選擇加以掩飾,還是坦誠以對。 我們總是被教導要從錯誤中學習,但除非我們先承認犯了錯,才有可能學到些什麼。要從錯誤中學習,就必須了解那誘人的自我辯護到底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界夢幻組合」的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蘿.塔芙瑞斯和艾略特.亞隆森,毫不留情地檢視了我們大腦自我辯護的複雜作用。當我們犯錯,我們必須消弭 認知失調引起的焦慮。少了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我們難堪的痛苦就會延長,不停折磨自己,不斷懊悔當初沒有選擇另一條路。但是,不加思索的自我辯護就像流沙 一樣,會讓我們越陷越深。它阻礙我們看見自己犯錯,遑論要改正錯誤;扭曲現實,讓我們無法獲得評估局勢所需的資訊;使得愛人、朋友及國家間的嫌隙加深;讓 我們無法擺脫壞習慣;讓罪犯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許多專家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而對公眾造成傷害。 本書奠基於多年研究,兩位作者以流暢有力的文字和生動有趣的事例,對自我欺騙行為提供了極為迷人的解釋──如何運作、導致何種傷害,以及我們如何克服。你可以翻過書頁,但要接受建議:你的逃避手段再也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