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的假牙
華盛頓在一七八九年就職美國首任總統時,整個口腔只剩一顆牙齒! 《貓大屠殺》的作者羅伯.丹屯,從華盛頓的牙病史深入考察再延伸,檢視其後種種更寬廣的十八世紀奇異景緻。 喬治.華盛頓於一七八九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時,口中僅剩一顆牙。他收集了種種材質的假牙,包括象牙、海象長牙、河馬長牙到一位同胞的牙齒。與他同時代的人對齒齦疼痛的憂慮,大概超過了對一七八七年新憲法的憂慮。 造訪十八世紀,你一定會頭暈目眩地,因為它沒完沒了地令人驚奇,不可抗拒地使人奇怪。薩德侯爵在一次交通阻塞中,狂怒下用劍刺穿一匹馬的肚子;德翁騎士宣稱他是一個女人,穿著女裝發起決鬥比賽;拉法葉侯爵和美國印第安人同穿土著服飾一起裝修巴黎的住宅;瑪麗-安東尼皇后在凡爾賽宮花園中化裝成擠奶女工。十八世紀總在服飾上偽裝並變裝。這個世紀也充滿公民教訓,頒佈許多宣言:美國獨立宣言,法國人權宣言。出版許多專著:《法律精神》、《民約論》。 以這樣特殊的角度切入和洞察,丹屯向我們展現出啟蒙時期也同樣有它的假牙。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膨脹的時代,有膨脹的貨幣、指數、推薦信、名望和思想。廣泛的吹噓影響了我們對近代的政治文化運動,即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理解,因為它也已誇大膨脹,乃至於連起初的創始者都無法辨認它。 本書是為普通讀者而寫的十八世紀指南,從一些最引人好奇的異常角落,關注啟蒙運動的成因。旨在為諸如這樣的當代問題提供歷史的觀點:採用歐元挑戰了歐洲既有的認同概念嗎?網際網路構築起一個新的資訊社會了嗎?糾纏在名人的私生活裡,能使政治文化中的錯誤路線曝光嗎?通過這些以十八世紀為背景的闡釋,除了可用新眼光來看待上述問題,與此同時,又可享受對十八世紀有創見的觀點之樂趣。 -
奇怪的戰敗
法國年鑑學大師布洛克的最後遺作 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軍不到一個月就潰敗於德軍閃擊戰下。五十四歲毅然從軍的布洛克,以他親身的經歷和史家的角度,評斷這場「奇怪的戰敗」。 本書寫於1940年7月,即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德國打敗之後。但於布洛克死後才出版,也是他的最後一本書,內容是對1940年法軍步兵猝敗於德國閃擊戰下的簡略評論。 二次世界大戰時,布洛克以54歲的年紀被動員徵召,放下家中的六個小孩,先在史特拉斯堡的參謀部服役,後來轉到第一軍參謀部擔任油料補給的任務。敦克爾克大徹退時抵達英國,再渡海回到法國的諾曼第,但因敵軍阻擋,轉向布賀塔尼地區,甚至脫去軍裝避開追捕。後來在中南部和家人會合,於此地寫下了他對法國戰敗的看法。由於他親身經歷戰敗的過程,甚至仍處在危險之境,但依舊清晰鎮靜的寫下對法國軍方的失誤檢討,其評判嚴厲但正確。 [名人推薦] 過去絕非等於完結,過去仍繼續存活,因為史學家總能在其中找出新意。這個意念引導了布洛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作為,在1914年曾任戰士,在1944年參與抗德工作而死。 ──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第三代年鑑學派史學家,《新觀察家》。 這本書讓我驚異的是他完全坦白無隱的心志。……他作了意識的檢討,很嚴厲的反省了他在1918到1939年間的政治、知識、社會生活。 ──Etienne Bloch,布洛克之子,《新觀察家》。 他對同時代的人有嚴厲但正確的評判,因為那時代的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布洛克指陳教育方法的錯誤、譴責政治人物的失誤、領導階層的消沉、工會領袖的不明大局。本書值得一讀和思考,不僅是他強有力的理由以及一位國民的動人教訓,同時也值得注意這位歷史學者對這事件發生興趣的原因。……他認為史學家有權利也有義務把他的分析能力應用在他所置身的社會現象之中。 ──Ch-Edmond Perrin,巴黎大學教授,《史學評論》。 -
战后责任论
《战后责任论》从哲学理论的观点出发,采取引用、比喻、比较的手法,以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审视日本侵略亚洲各国的历史,批判日本国内主张”历史修正”的反动民族主义思潮,还历史以原本的面貌。作者站在正直、无私的立场,力主日本人应承担的责任:正视历史,反省过去,迫使日本政府履行战争赔偿并向亚洲各国战争受害者谢罪,用惨痛的历史教育后代,以免历史重演。 -
病夫、黃禍與睡獅
本書以「病夫」、「黃禍」和「睡獅」三項當代所熟知的西方視野之中國形象,研究其在近代中國思想論述的豐富意涵,系統性地了解這些符號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論述中有關國族建構的影響。本書藉由釐清分梳百年來東西跨文化和跨語境互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關係,深入理解與分析中西文化百年來交會過程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價值,其愛憎交雜的糾纏心情;並剖析在公共集體記憶中,國族符號背後的複雜形成歷史,因而得以重新反思百年來「病夫」、「黃禍」和「睡獅」,持續作為近代國國族認同符號的深遠意涵。 -
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
古代地中海与中国的关系乃指希腊、罗马世界和中国的关系。第一组辑录和诠释中国史籍所载古代地中海世界及其与中国中原王朝关系的资料。第二组讨论古代地中海世界与中国北方游牧诸族的关系。 公元六世纪之前,中国中原王朝对地中海世界的了解非常模糊,传说盛行。大部份传说竟出诸中国人自己的想象。这表明当时中国人对地中海世界是多么向往!反过来,希腊、罗马史家对中国中原王朝的了解同样十分模糊。 同一时期,地中海世界与中国北方游牧诸族之间关系却比较密切。所谓草原之路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已经形成,商人、使者的往来,尤其是部落的迁徙,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架起了沟通东西文明的桥梁。 游牧诸族没有留下文献,我们主要是通过西方史家的记录来了解他们与地中海世界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记录需要推敲之处不少,但实质性交往无疑是存在的。与此相对,这一时期地中海世界与中国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不管抱着如何美好的愿望,也祇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 中原王朝对地中海世界相互了解之模糊以及北方诸族与地中海世界之间关系之密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早期地中海和中国的关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幅情景。 -
大崩壞
◎《紐約時報》重量級暢銷書(非文學類) ◎《紐約時報》:上榜34週(Hardcover,2005年1月至11月13日止) ◎《出版人週刊》: 非文學類進榜10週(精裝本) ◎《華盛頓郵報》:進榜11週(精裝本) 1998年普利茲獎得主戴蒙繼重量級百萬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後,以更為寬廣的視野,檢視歷史上文明的衰頹與延續之因:何以一些曾經繁榮鼎盛的文明從此殞落、滅亡,走上毀滅之路,而一些文明得以存續下去?我們又能從這些歷史教訓中學到什麼? 從復活節島上的玻里尼西亞文化、美洲的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與馬雅文明、到格陵蘭島的維京人族群等等,戴蒙試圖從中尋找出這些文明最後滅絕的原因與模式。除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的支持等因素之外,他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個社會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如何。一些文明社會沒落了,另一些社會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得以存續發展。 今日的人類社會面臨了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相較於過去,大崩壞的危機甚至更為逼近。戴蒙透過《大崩壞》提供讀者反思現代處境的角度,也提出一個迫切、亟待解決的問題:人類社會要如何避免這種生態性的毀滅?即使我們擁有看似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也有強而有力的政治力量,生態界出現的警訊卻開始出現──不論是偏遠如美國蒙大拿州的環境變化、南亞的海嘯劫難,還是颶風所帶給美國的創傷──這些都是尋求社會永續發展所必須深刻思考的課題。本書字裡行間充滿智慧光芒,極具啟發性,引人入勝,勢必成為當代的必讀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