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忙纽约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推荐
“汉堡工”不觉得自己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他们始终认为,工作就等于尊严,没人应该不劳而获
纽约这座大都市里
财富、科技、文化
一路高歌猛进
小人物却无立足之地
回看新经济来临前夜
美国底层人民的奋斗与挣扎
这是一部酸楚而有力的民族志,凯瑟琳·纽曼把目光投向了最容易被大众和媒体忽略的生活困难人群——工作穷人,那些整日为工作奔波却始终只能生活在温饱线上的群体。
穷忙族做的都是苦差,比无业人群更辛苦,却得不到医疗等社会保障。可他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奋斗,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对其中大部分人来说,“梦想成真”永远不会发生。
有些人可以逾越就业的障碍,而有些人不能,造成这种局面的种种原因都遭到了无视。最终,这些真相在美国文化里都被一笔勾销,社会被简单地一分为二:尊贵与卑微、上班族与懒汉。
两年之内,凯瑟琳·纽曼在纽约哈莱姆区追踪了300位穷忙族,记录他们的人生片段,看他们在酸楚的人生底色下如何找到自尊、努力工作、保护家庭。
本书对内城区的工作穷人进行了研究,令人深受启发……堪称社会学经典著作。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对贫困问题的叹息失望、对自力更生观的反复灌输已屡见不鲜,而纽曼的这本书……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蚂蚁的世界
★“当代达尔文”、国际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生前最后一部作品,被称为“冠顶明珠”之作
★蚁网站长、文津奖得主、动物学者冉浩,联袂青年昆虫学者高琼华、申健,隆重译荐
★国内博物文化倡导者刘华杰、古生物学家苗德岁、“水哥”王昱珩 姬十三 倾情推荐
★回归威尔逊最擅长也最热爱的研究领域——蚂蚁,惊心动魄的蚂蚁探险之旅,揭开社会性昆虫的奇迹和奥秘
★赠送炫酷印银蚂蚁图谱卡片,一套9张,两套不同款式随机发送,百倍放大蚂蚁细节,纤毫毕现
-------------------------------------
【内容简介】
蚂蚁,是这个星球上最有魅力的生物类群之一。全世界大约有1.5万种蚂蚁,遍布陆地各个角落,而我们知之甚少。国际蚂蚁研究翘楚、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一生痴迷蚂蚁,他将带领我们开启这场持续80余年的蚂蚁探险之旅。
从童年时期在亚拉巴马州森林中第一次与蚂蚁相遇,到前往西印度群岛、莫桑比克、新几内亚、多芬岛等遥远之地的旅程,威尔逊对蚂蚁的观察和研究步步深入。他选取25种典型蚂蚁,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种类、形态和组织,还介绍了它们如何通过信息素“说话”和认路,如何协作和战争,如何进化和改变历史,让我们认识到蚂蚁作为社会性昆虫的代表物种之一,如何“统治”了这颗星球。
威尔逊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蚂蚁世界。在研究“雄蚁不过是会飞的精子导弹”和“蚂蚁让老太太参加战斗”时,威尔逊雄辩地用火蚁、行军蚁和切叶蚁等物种考察论证。许多鲜为人知的蚂蚁跃然纸上:“白蚁克星”马塔贝勒蚁,非洲最凶猛的蚂蚁战士;哥斯达黎加的角窝蚁,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蚂蚁;新喀里多尼亚的黄尾犬蚁,一度被认为灭绝,而威尔逊在2011年发现了它。
书中含有克里斯滕·奥尔细致入微的蚂蚁插图,以及威尔逊在世界各地探险的罕见照片。《蚂蚁的世界》是每一个昆虫和自然爱好者值得拥有的一本书。
-------------------------------------
【编辑推荐】
★爱德华·威尔逊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回归起初让他心动的领域——蚂蚁,唤起他一生精彩斐然的蚂蚁探险之旅。威尔逊称得上是世界研究蚂蚁第一人,他的职业生涯建立在对蚂蚁的热情上,也正是蚂蚁的研究,促使他对社会生物学的构建。这本书将是你认识蚂蚁的领航之作。
★专业严谨的的翻译,呈现上佳译本。译者冉浩是文津奖得主、蚁网站长、动物研究者,并为本书倾情写序;同时联袂青年昆虫学者高琼华和申健,专业的翻译团队确保将本书原味献给国内读者。
★细致入微地认识25种典型蚂蚁,深入探索蚂蚁世界鲜为人知的一面。了解它们如何用信息素“说话”和认路,如何分辨同伴的尸体,如何拟态伪装,如何对内协作分工、对外发起战斗等。这些物种包括红火蚁、内瓦蚁、大头蚁、响蚁、光泽速蚁、马塔贝勒蚁、黄尾犬蚁、长有陷阱颚的蚂蚁……
★蚂蚁身上藏着进化的奥秘,是推动世界运行的小生物,更是研究社会性昆虫的代表物种。蚂蚁拥有1.5亿年的历史,从恐龙时代幸存至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们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启示?甚至它们如何影响了《寂静的春天》的写作出版?
★30余幅蚂蚁手绘插图,百倍放大呈现高清细节,肉眼可见蚂蚁纤毫。赠送炫酷印银蚂蚁卡片,9张一套,两套不同款式随机发送。
-------------------------------------
【媒体推荐】
《蚂蚁的世界》是20世纪伟大博物学家E.O.威尔逊的“天鹅之歌”,一如《腐殖土与蚯蚓》是19世纪伟大博物学家达尔文的“天鹅之歌”。这两位大师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下了他们各自一生最为钟爱的动物——地球上“看似寻常最奇崛”的两类生物。这一跨越时空的“巧合”,几乎是他们命中注定的。该书堪称科普圣手威尔逊众多著作中的“冠顶明珠”之作。
——苗德岁 演化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
博物学家是大自然女神的祭司,可是如今博物学家地位低下。成为科学家的博物学家通常不愿再承认自己原来的身份,但威尔逊例外,他不断重复和强调自己是博物学家,甚至把它用作自传的书名。在《蚂蚁的世界》中他再次回顾自己作为一名博物学家是如何锻造出来的。通过小小的蚂蚁来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理,这便是威尔逊一生的工作。他超级成功,每个少年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孩子们一定喜欢过什么,那么就保持自己的爱好,持续关注它、研究它,获得乐趣,收获成功。
——刘华杰,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威尔逊的这部作品颇具启发性,充满了对蚂蚁这一物种的洞见……威尔逊对他的研究主题、对科学方法以及对自然世界的热情,尽数体现在这场令人动容的蚁学历险中。
——《出版人周刊》
如果你想了解一种经常被误解的昆虫的自然史,你一定会欣赏这本《蚂蚁的世界》。威尔逊用谦逊而健谈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他毕生所倾心的大自然的微小奇迹。
——《图书馆杂志》
爱德华·威尔逊在广泛的科学课题上的写作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如今年愈九十的他基本上已从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中退休,但仍然笔耕不辍。这本书生动呈现了他毕生研究蚂蚁的探险经历和轶事,在内容和质量上保持了一贯的一流水准。
——《科克斯书评》
威尔逊对蚂蚁生物学和行为学的见解,展现了关于进化、生态学以及人类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自然选择所解释的更多启示,并建立了他杰出的职业生涯。《蚂蚁的世界》是一本富有张力和叙事性的小书,既有博物学家关于探险经历的动人描述,也有足够让读者警醒的科学硬知识。
——《经济学人》
-
柏林2:烟之城
“美漫界的奥斯卡”艾斯纳奖2009年度获奖作品
和缓、生动堪比纪实文学的唯美图像小说
战争硝烟尚未散尽的柏林
由迷惘的白昼和放纵的黑夜交织而成
冷静的黑白线条勾勒混沌的城市肖像
静谧的构图书写令人窒息的时代之殇
◎ 编辑推荐
★ “贾森·卢茨迷人三部曲”系列作品二度获得 艾斯纳奖
继第一部“石之城”于2001~2002年间相继荣获伊格纳茨奖、哈维奖及艾斯纳奖重要奖项后,“烟之城”在2009年成为了该系列第二本艾斯纳奖获奖作品。贾森·卢茨绝妙的叙事技巧和绘画风格不断得到漫画界权威赛事的首肯,可谓早已在这一领域站稳了脚步,成为无可置疑的漫画大师。
★ 兼顾细腻的文学性和悠扬的镜头感,用图像勾勒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混沌时期众生相
前来德国淘金却总梦到巨蛇缠身的美国乐队成员基德,在“五一节”失去母亲并决心向别人复仇的女孩西尔维娅,因观念不同而渐行渐远的库尔特与玛尔特,被别人形容为长了“角”的拾荒犹太人帕维尔……每个角色都是当下生活的主角,也是他人生命的过客,同一页面下可能会有多个角色出现,他们相遇、错过,又相互影响。留白、场景转换、笔触变化,贾森·卢茨试图将图像小说这一绝妙的演绎媒介中的所有技巧运用在他的这部作品里,每个分镜都具备各自的使命,将混沌时代下相互交织的冷暖人情娓娓道来。
★ 第一册延续下来的悲伤,新加入的角色一同见证那个不知去向,却又不得不前行的彼时柏林
白日里不时爆发民众冲突的街巷,夜幕降临后变成了只属于迷幻夜生活的隐秘角落。贾森·卢茨巧妙利用角色间身份和立场的不同,将近乎扭曲的社会对立面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愤怒与狂喜,贫穷与奢靡,明明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对彼此的存在浑然不知。夜晚的柏林将现实淹没在狂欢中,而还在白日里挣扎求生的民众,则被错误的未来、崩溃的市场和即将到来的革命所淹没。
★ 简练的黑白线稿,蒙太奇式分镜处理
作者采用传统、简练的黑白漫画处理手法,将对色彩的遐想空间留给读者。伴随故事发展而产生的分镜处理和情节转换,让整本书的阅读节奏时而短促有力,时而宛转悠扬。
◎ 内容简介
1929年“五一血案”发生后,玛尔特·穆勒陪同库尔特·泽韦林对事件幸存者进行了逐一采访,一向不太关心世界局势的穆勒,通过与惨案亲历者的接触,才深感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四分五裂的政治局势并没有因为她的不自知而消失,五光十色的生活是自己的,同一时期下的另一些人则活在暗无天日的地狱里……那时的柏林人,似乎都想在迷雾中为眼下的生活和未来的自己寻找些答案。他们来到街巷找寻着同类,生活从此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拥挤且混沌的城市肖像。
◎ 媒体推荐
书中交错复杂的故事是对动荡时代中人文因素的一次交代与探讨。卢茨先生笔下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黑白画面,反而加剧了故事中暴力事件对读者的感官冲击。
——《华尔街日报》
一个越往后越精彩的复杂故事。可以将这本图像小说看作一部外国电影——节奏和缓,却生动、唯美。
——《华盛顿邮报》
◎ 获奖记录
★ 2009年艾斯纳奖“杰出已发表图像小说集”
★ 2009年艾斯纳奖“杰出漫画家”
-
看不见的孩子
探究美国儿童贫困的真相,一部美国贫困儿童的生存实录
美国有130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中,每6个儿童中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为什么30年来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没有帮助到最需要的人?
生产力降低、阶层固化、健康开支大增、打击犯罪成本上升,
美国正在为儿童贫困付出代价……
这是一个历来对贫困持偏见态度的国家。
贫困已经在美国的几乎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贫困的孩子们被隔绝在正常的美国生活之外。他们在人生最初的阶段未被给予足够的帮助,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也被剥夺了成长为可用之才而必须打下的基础。
美国不曾缺乏与儿童相关的社会福利项目,令人担忧的贫困率是多种政策失灵的结果,而这些失败又是美国人自己做出的选择。遗憾的是,美国当下真正缺乏的,是政治意愿。
通过追溯美国历史意识形态对贫困的忽视、美国长期以来对贫困的怀疑、根深蒂固且仍在持续的种族主义、反移民的态度、依赖资助流于表面的学术研究等原因,作者杰夫·马德里克提请大家注意美国官方对贫困人口数据的故意低估。
美国官方的贫困衡量标准是政府提供的最不负责任的统计数据之一。马德里克对美国所面临的最紧迫、最有害、最令人心碎的问题之一,美国儿童的普遍贫困,进行了根本而又不容忽视的考察。作者在本书中仔细研究了贫困儿童所遭受的伤害,并描述了这些儿童的实际生活。生活在贫困中,即使是暂时的,也不利于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和儿童的整体健康发展。美国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
众神的怪兽
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原始的东西,正随着我们的无知而消失。
几千年来,狮子、老虎和其他大型掠食动物的存在让人类心存畏惧,因此它们的凛凛威风成了史诗和传说的素材。但是如今,这些动物可能只存在于玻璃屏障或铁围栏的一端,而我们则高高在上地端详它们。这种变化正在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忘记自己和大型掠食动物属于一个生态系统,这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
因此作者将专业的目光投入到因人类扩张而在迅速消失的荒野,去追踪大型掠食动物的故事和文化,以期重新审视我们对吃人动物所保有的恐怖,进而反思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对顶级捕食者目前不乐观的处境发出呼吁。
-
巨龙
在无边的暗夜里,在无尽的荒野中,两名身披铠甲的骑士在等待一条巨龙的出现。
他们从没见过这个怪物,但为了拯救镇上的居民,他们必须把它杀死。
美国幻想小说大师、《华氏451》作者 布拉德伯里 × 保加利亚插画大师、希腊国家插画奖得主 瓦西列夫 联袂奉献的文学与 艺术盛筵
我很早就被雷·布拉德伯里折服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没有雷·布拉德伯里,就不会有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
在科幻、奇幻和想象力的世界中,他是不朽的巨人。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他讲故事的天赋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拓宽了我们的世界。
——巴拉克·奥巴马
我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世界和地方,但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布拉德伯里的世界。
——尼尔·盖曼
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说是一种很文学化的科幻,很诗意的科幻,不是那种我们所说的硬科幻,其中技术因素并不多,但写得很富有诗意。
——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