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算命术
【目录】 前言 自序 [算命术的缘起] 天命观的产生和先秦诸子的天命观 算命术的起源、发展和成熟 [算命术的基础理论] 天干地支 阴阳五行 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的配合 五行和四时五方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和寄生十二宫 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 十二生肖和地支 [四柱算命的具体方法] 怎样排八字 推算大运、小运、流年和命宫 关于五行生克的术语和用神 八字中有关的星宿神煞 命理中五行和干支的分析 日干、格局和干支合化刑冲的看法 富贵贫贱和寿夭疾病的推算 从八字五行看人的性情相貌 看八字,论六亲 怎样看大运和流年的吉凶荣枯 人格八字举例 关于女命的看法 合婚宜忌 《金瓶梅》和《红楼梦》里的两次算命 古代名人八字举要 [算命术的批判] 墨子的“非命”观 古人都相信算命吗? 算命术中的象征律和演绎法 学术乎,迷信乎? 后记 -
营建的文明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个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产物。其中包含着政治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用通俗的语言解说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内容超出建筑学的界限,把建筑当作一种文化和艺术来看待,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适用于普通读者,以及建筑学方向的学生。 -
中国色彩论
“我们目睹高天红霞,心虽为所触动,却不知何以言表,而且,同一种色彩却能触诱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的不同感获。色彩的这种模糊性为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等大加利用;它的功能是文字和图像所不能取代的。”这是《中国色彩论》的作者姜澄清对色彩的感悟,它在很多读者心中引起了共鸣。 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史上,像色彩这样涉及深广及被遗忘的领域,实在少有。古人诚然借助手段去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感;色彩正是这种手段之一,色彩与文字的差别在于它之表情、述意是象征的、暗示的,而文字则以明确的信息诉诸读者。 《中国色彩论》是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色彩理论的专著,从中国古典文化“以色明礼”“以色证道”的儒学角度,论述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世俗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推出在中国人审美观念中色彩观形成的内在脉络,并借助西方美术中的色彩运用,脉络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绘画以致实用领域独特的色彩规律。同时,作者的饱学与博识又引领我们感悟东方的哲学与禅思以及色彩本身带来的妙趣。 (出版者: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作者:姜澄清责任编辑:刘铁巍定价:26元) “中华文化精神书系”,在21世纪全球化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出版,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这也是出版者的责任与期待。 “中华文化精神书系”包括:《中国色彩论》《中国书法思想史》《中国绘画精神体系》《中国西部艺术论》《中国彩陶艺术论》《中国陶瓷艺术论》《中国文学原型论》《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原型批判与重释》10种图书,共计260万字,图约500幅。 丛书主要作者姜澄清和程金城两位先生都是学养深厚,著述颇丰的知名学者,他们用清晰的国学根脉,严谨的结构,高妙独到的见解,典雅的叙述为我们拨开了厚重的历史幔帐,引领读者感受蕴涵于中国文化之中的哲学、人学、美学……享受如此精彩绚烂的文化盛宴,留给我们的滋养与回味是无限深远的。正如有学者在论中国文化精神时所说:以文化艺术之清泉去涤荡世俗之尘埃,在宁静的蕴涵中包孕着对人生和世界的一往情深。既超出现实,又诗意地返回人生,这就是中国哲学美学精神的本真写照。 (《中华文化精神书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编辑:刘铁巍) -
太音希声
万物皆缘。是缘让作者于人生的中途爱上了琴;是缘使作者由此得以结识众多的琴家友好。为此,作者常常心存感激。经年的心灵跋涉,现在似乎应该可以释然了。在相继婉姖数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诚邀加盟后,作者选择落脚在有“南强”之称的厦门大学,日夜倾听海涛拍岸的声音,曾经的喧嚣与热杀那间归于阆寂,清人洪亮吉一阙《净海赞》可谓写照:……诚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 -
再见传统(3)
代序 这些文章大都是十几年以前写的,拉拉杂杂发表在各种杂志上,也有的曾收入1996年出版的文集《觅魂记》。有一天我拿出这些文字来读觉得自己重新回到了十几年前采风考察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天空比现在更纯洁,大地比现在更干净,人比现在更朴素,而我自己也的确比现在更年轻。 一双年轻无知的眼睛,能从纯洁、干净、朴素的背景中看出些什么来呢?肯定是多浅显、少深刻。 从第一次采风起,我不断地到乡村生活,并没想到“再见”的词语,一度梦想着传统会与我相伴。十几年过去,翻看采风的笔记和照片,又读这些文字,我猛然意识到:我去乡村的每一次都是“再见”,我离开的每一次也都是“再见”,与我相伴的,其实是现代民众匆匆忙忙“奔小康”的脚步。 啊啊,我悔恨当时自己看的每一眼不够真切,听的每一句不够细微。从这些旧文中,我企图读出更多当时的情景。 时至今日,传统民间与乡土文化成为时尚,更多的年轻人渴求对它进一步地了解。但是,今日中国乡村已经由我采风时渗透传统的土地向着“现代化”的场地迁徙了十几年,昔日的泥土围城不是人去楼空,就已改成了繁华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宁愿露出我的浅显,也让今天的人们多感受一些乡土中国的传统景观。 我最初把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称为“艺术的母亲”,是把她们当成自己的母亲——母亲哺育儿女成长,而我的艺术正是在民间艺术的滋养下渐渐成熟。 我的母亲姜永贞是个乡间巧手,但她活着的时候,我并没有从她那里接受民间艺术滋养的主动。因此,艺术上更多的营养补充,来自于更多“艺术的母亲”,我曾和这些母亲们亲密相处,但如今她们大多已经离开人世,她们是: 王兰畔、张林召、曹佃祥:祁秀梅:段月英、库淑兰……我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我会在心中为她们设置永远的祭坛。 其实,这些艺术的母亲并不属于我自己,她们是传统民间文化最后的传承人,她们代表着传统乡土中国把积淀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交给了现代。 现代,你该动情了吧?还不快对她们说一声:母亲,你放心。然后把这份遗产轻轻地接过来。 -
二十四节气
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 重叙与山川花鸟风云雨雪的物我情长, 把每一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