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里的城 城里的书
书里的城 城里的书,ISBN:9787801426291,作者:沈颢主编 -
大城北京
林语堂旅居美欧数十年,以英文写出多部传世的经典专著,向西方介绍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该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本书同作者同类专著一样,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纵:叙述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横:展示北京文化的各个层面---内城与外郛;市区与郊野;皇室与民众;皇宫、御苑、寺庙、佛塔、雕塑、绘画、书法等等艺术的概观或细节。所有这些,尽可能以照片和地图辅助表达,可谓文图并茂,多姿多彩。本书更是国人不可不读的又一名作。 -
回家记
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中国看一看昵?我已经一遍又一遍地被别人问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十年里。 2005年夏天,我受一个建筑学会议的邀请,展开了相隔六十年的中国之行。作为一个人文地理学的工作者,我将从自我和文化的角度来描述这次旅行。 我一家人离开中国是在1941年,那年我才十 岁。在1973年,我正式成为了美国公民。经常有人问起,我觉得哪里才是真正的故乡。我会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总的来说,是地球。”“不过到底是地球上的哪里呢?”这个紧接着的问题意味着,肯定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最舒服,最向往,能形成最深刻的归属感。 我到底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美籍华人、一个华裔美国人,还是一个美国人呢? 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对我而言,归属感的三个来源是:历史、地理和语言。如果一个民族不确定自己的归属感是什么,那就应该好好去学一下自己的历史和地理,并且确保自己的语言仍在使用。 那么我到底是谁昵?我是一个美国公民,却在中国出生,是一个没有确定的历史、地理和语言的人。就像许多现代人一样,我也感觉到了那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古地图密码
哥伦布1492年首先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起历时三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常识。然而,《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的现身,显示1418年前中国人已完成世界航行。本书由此图出发,层层揭开中国人发现世界之谜。 一幅11世纪古墓中的世界地图痕迹揭示当时中国人已经完成了测绘美洲大陆的壮举;数幅马可•波罗遗传的古地图显现出北美的部分轮廓,证明马可•波罗从中国获悉了北美大陆的信息;许多中世纪地图描绘出南极陆地的轮廓线,显示中国古代探险家曾经测绘过南极洲;六百年以前,中国地图以北为上,伊斯兰以南为上,而欧洲却以东为上,中国古典地图投影术促使中世纪西方地图学家改变了他们的地图朝向,形成以北为上的地图绘制规则……中国古人绘制的世界地图辗转流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指明了方向。全书并配有一百多幅插图,图文并茂,悬念叠出。 加文•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轰动一时,而本书中提出的一些史学观点更加新颖,将会引发广泛论争。 -
树之声
一种姿态背后,都蕴涵着摄影者常年累月的奔波、跋涉。 让我们共同乘上阿南女士的越野吉普,徜佯在北京的古树名木之间,倾听它们述说历史的声音…… 对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时间也是一个特殊的成功因素。阿南女士的研究跨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在物质形态方面,许多事物依然留存,尚未为现代化进程所改变;在社会形态方面,改革开放的形势使她得以顺畅地与各行各业的人士相识、交流。作者曾提到:“尽管我寻访的是那些遗迹的有形存在,但这跨越二十年的经历却使我看到街区的发展、农村生活的变化和人民命运的变迁,使人在围绕古代遗迹发生的种种变化中获得一种历史传承感。”这种如实的历史记录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其可贵。对于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问题,阿南女士也坦率地表达了内心的忧虑。 本书虽以古树命名,但内容远不限于此。涉及历史的变迁,八国联军的人侵、文革的破坏;东北旺中日友好公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社会历史的痕迹都附着在古树的年轮转换中。书中还展示着一幅幅当代北京的风俗画。 “时光赋予它们尊严,你可以感受到古树那种特有的、宁静的力量,周围的一切风云变幻,朝生暮死,惟有这些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灵,深深地扎根大地;虽然不言不语,却坚守着自己异常坚韧的个性。 -
黄金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