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中国与现代性
-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
现代性与抽象
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随着全球艺术市场和流行文化对当代艺术宰制力的增强,中国艺术已日渐陷入到一种脸谱化的“本地性”窘境之中。如何在与西方艺术史的联系中重建中国艺术的“自主性”,已成为当务之急。近三十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把西方艺术史和理论名著译介给中文读者,他们的努力令人尊敬,遗憾的是其系统性却仍相当欠缺,对其在当代学术中的进展更是鲜有着手。因而,我们希望本刊在系统编译这些经典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西方学界对它们的诠释,以增进我们对西方艺术传统形成的理解深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将对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思考导入到“现代性”理论的视野之中。事实上,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辩证综合中,重审现代艺术的历史经验并焕发现代艺术的活力,已蔚成今日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研究的潮流。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艺术在创造中国现代文化中的珍贵努力并未获得应有的总结和重视。这不仅使我们在“全球现代性”结构中有处于附庸的危险,也使中国艺术的自觉失掉了必要的根基。因而,如何以严肃的态度,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现代性”进行研究,成为我们极大的期待。 -
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
本书考察了知识分子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这些多重而又常常是错综复杂的变化已经持续了虿少两个世纪,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围绕着知识分子在为意识形态的霸权而不断斗争的知识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层面,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知识分子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是什么,是霸权的还是反霸权的,是起支配作用还是颠覆作用?这些作用又是怎样随着现代性危机的不断加深而变化的?知识分子是否已成为一个利益和价值观与众不同的阶层?哪些条件会促使一个有助于创造历史的批判性或对抗的知识阶层的形成? 一个真正激进的民主政治要有机会的话,它必须在较大的范围内,经过批判性知识分子的活力和大众赋予权力的结合才能到来一这是现代性危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 -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
现代性这个概念始终是和美学或艺术实践紧密关联的,尽管这个概念的内涵后来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层面,但是,其美学的意义是一以贯之的。本书的研究方法颇类似于雷蒙德·威廉斯倡导的关键词的研究方法,在彰显美学、现代性、社会理论三者相关性的前提下,氛出一些表征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概念,诸如怀旧、合理化、艺术界、先锋派、艺术终结等,以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其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涵。灾也是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当前的美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进路,而且,在微观层面上推进了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入。 现代性问题研究有不同的进路,本书循着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界定,以文化现代性作为理解现代性问题的重要契机,并逐步聚焦于同审美和艺术相关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本书突破了传统“经院美学”的研究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返观审美和艺术问题,而不是仅仅对美学概念作逻辑层面的解析。将美学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本书为我们贡献了对与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相关的重要概念的深度阐述,有效地显豁了当代社会文化复杂的美学图景和现代人纠结的心灵景况。因此,本书不单纯是美学领域的突破,也是当前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有益构成。 -
哈哈镜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