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形态的终结
1959年的“天问集”,引发西方知识界为期10年的文化反省。 -
邪教:洗腦背後的真相
從基於聖經的西方破壞性膜拜到東方的“歐姆真理教”、“法輪功”等邪教,再到傳銷及網絡式邪教,邪教的類型以及邪教頭目的操控可謂五花八門。瑞克•艾倫•羅斯作為當今世界走在前面的邪教問題研究專家之一,在本書中揭露了各種類型和規模大小不同的邪教團體運作的內幕,研究分析了邪教所採用的欺騙手段和非常獨特的洗腦方法。 作者在全球範圍內考察邪教歷史的視角,來自現實生活的案例和親歷的第一手資料,將令更多的人們瞭解破壞,性膜拜的內幕,提高對邪教的關注和警惕。 本書將説明讀者更好地認識邪教的危險,為干預邪教和“戒除邪教”工作,幫助親人脫離邪教回歸社會,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道德之刃 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 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得無法視物。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於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什麼才是合乎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與自由,組合成世上林林總總的道德母體。道德母體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蜂巢擊退入侵者,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也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想要瞭解自身、自身的侷限與潛力,那麼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大家都應該要自知,自己其實是個自以為是的偽君子。 本書重點 ・《象與騎象人》作者改革道德心理學著作。 ・人類的道德、正義感從何而來? ・道德的多樣化為何這麼容易就讓一群好人分裂成幾群互有敵意、又不想相互瞭解的群體? ・自由派和保守派心理特點與道德觀有何不同?為什麼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優勢,能烹調出選民喜愛的菜餚? ・身處由政治與宗教所引起兩極化的世界,我們其實可運用心理學技巧去掉自己眼中「正義」之刺,使大家融洽相處。 ・本書獲以下學會、媒體選為年度好書: 2012年 英國心理學會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衛報》Guardian(心理學類暢銷書) 《展望》雜誌Prospect Magazine 《子午線》雜誌Meridian Magazine 《商業策略》雜誌Strategy+Business(最佳商業類書籍) 《至善》雜誌Greater Good Magazine 2013年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媒體書籍大獎) 索卡洛廣場書獎Zócalo Book Prize 媒體贊譽 「此一曠世巨作大幅增進人類對人性的瞭解……海德特尋求的不僅是勝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才會這麼值得一讀。」——《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很有意思,見解十分深刻……可以想像他擺出的主要姿態猶如一位雄辯無礙、口若懸河、目光敏銳的愛國人士,他站在美國政治領域相互交戰的派系之間,力勸大家努力理解彼此的觀點,不要再妖魔化彼此、大肆抨擊對方、爭個你死我活……據我判斷,海德特真正的貢獻在於邀請大家坐下來好好談。」——《華盛頓時報》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就在於其順暢地融合了淵博的學識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顯然樂於挑戰慣有的思維⋯⋯[海德特的] 核心論點如下:我們的道德觀多半是與生俱來,能凝聚我們的向心力,卻也使我們目盲,無視於形態不同的道德觀。這論點不但簡單,也有良好的立論。」——英國《衛報》(倫敦版) 「精妙的散文……海德特寫出精彩佳作,猶如一道新穎又有創意的明光,照進了道德心理學領域,呈現的中心思想更是能引發廣泛討論。」——美國《科學》雜誌 -
被奴役的性
本书包括:被奴役的性、性权力、约瑟芬·巴特勒:第一次抗议浪潮、性的产业化、妇女买卖、拉皮条:最古老的职业、国家:父权制法律与卖淫、帕特里西娅·赫斯特:女性性奴役的原型、人权与全球女权运动等。 -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对于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来说,都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版)的目标是帮助您——无论是资深的社会科学家,或是初入此道的后起之秀——来面对这些挑战。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 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 -
概念界定
没有有效的概念,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 ——加里•戈茨 • 概念是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它们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经验和逻辑双刃交叉剪合的产物。 • 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实例,如革命、福利国家、国际争端和战争、民主,以阐明概念建构和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 如果其他关于概念的方法论书,你觉得太浅而不满意,那你正是本书的读者。 •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著作,虽然它的确不是那么好读,一目十行肯定不是它的读法。但若能耐下心来细细研读,必然受益匪浅。 戈茨对于概念界定、测量及其因果作用的清晰剖析,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概念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特别是,他独创性地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我们实际操作、领悟以及评析概念的具体运用时的路线图。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 本书第I部分将探讨概念建构的理论、结构、形式以及经验方面;第2章将讨论三层次框架以及原型状态的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和充要条件概念结构;第3章则涉及概念结构如何与经验范围(如外延)相关;第4章将解释概念结构和量化测量理论的顺流结果;第5章将阐明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嵌入概念之中,以及如何能够接受经验检验。这些章节将结合许多具体案例,解释概念建构的因果性质、本体论性质以及经验性质。 本书第Ⅱ部分集中论述了概念的一种核心用途,即选择个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化,对于经验分析和因果推论的意义至深且巨。几乎毫无例外,任何学术研究所分析的总体(population)都是由概念加以定义的。第Ⅱ部分的所有章节都彰显了概念对于个案选择以及随后对于因果推论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把第Ⅱ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研究链条,即概念→个案选择→因果推论。或许,概念所具有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是在链条的末端。本书第6至第8章将阐述概念对因果推论施加影响的不同方式。其中,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冲突研究者通常视为选择效用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权力变量,就是那些因其所在而使得概念变化引起因果推论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第7章指出,为斯考切波的大多数读者所相对忽视的变量即农民起义(peasant revolt),在经验层次上,会比广受关注的国家危机变量更为重要。第8章说明,在统计分析中纳入那些定义个案总体(如政治相关二联体)之变量的通行做法,会怎样对总体定义之变量的因果评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要依据研究设计,概念通常在研究的起点就得到使用,那么,它们接下来对因果推论的顺流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第Ⅲ部分将考察多层次概念怎样出现于理论之中。在第9章,我将分析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希克斯(Hicks)的福利国家原因研究、奥斯特罗姆(Ostrom)的公共资源制度(common pool resource institutions)研究以及唐宁(Downing)有关早期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分析。从上述诸多案例中,我们在等式的因变量一边与自变量的另一边都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我们还将看到有关现实研究的理论情境下的充要条件概念和家族相似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