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谱
这本《靠谱》收录了59篇文章,一共有四个主题:“古典范儿”写了我喜爱的音乐和上海年轻一代的音乐家们; “如果可以更轻盈”是写给自己的文章,借着一些人、一些音乐写自己成长的印记;“乐影迷藏”关于一些电影音乐,大部分文稿来自前几年我在CCTV音乐台策划兼撰稿的一档电影音乐的节 目;《上海沙龙》为朋友们的新书、饭局和音乐会而作;此外另加了一个附录,是一些杂志的采访,因为是主题访谈,涉及大量音乐知识,也就留着供大家聆听音乐时参考。这本书中还有几篇文章是我在10年前写的,一直在犹豫,却一直舍不得删掉,那时的写作不懂措辞得体与详略进退,但那种犯傻的坚决的理想主义,如今觉得格外珍贵,就留着自勉吧。 读田艺苗,她的文字有“时值感”。音乐是线性的,占有时间。她的文字是音乐的延长音。 她读音乐,我们读她。 ………………………………………………………………………………………… ——陈村(作家) 田艺苗把殿堂音乐家带到普罗饭桌上,从此我们不用看到歌剧院音乐厅就诚惶诚恐,没错,听马勒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穿T恤。 ——毛尖(作家) 看到田艺苗的文章,顿时眼前一亮。她是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副教授,可是她写的乐评,毫无学院匠气,满目都是诗意美文,将音乐与音乐人描绘得生动优雅,一派清新。 ——陈钢(作曲家) -
人类的音乐
在这本十分优美的书中,表达了作者许多精心选择的个人观点。本书将带给读者广泛的阅读乐趣,引领他们踏上一次激动人心的漫游音乐世界之旅,到世界的许多地方去对人声、歌曲、和声及器乐的发展探幽览胜,把它们的种种动人形态尽收眼底。 《人类的音乐》是一本知识丰富、阐述详尽、充满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的佳作。它探讨了音乐在其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备种形态,描述了各个时期创作及演奏音乐的历史名人,阐释了音乐在世界不同地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它追溯了因人类不断变化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各种音乐流派、风格的演化过程,而那些促使音乐演化的因素,既有宗教和历史的,也有社会和个人的。 -
傅雷谈音乐
本书收录了傅雷先生的音乐述评、乐曲赏析,与傅聪及世界大师们的音乐通信,无不语中窍要,真知灼见。 -
音乐札记
《音乐札记》内容简介:听贝多芬可摆脱心神不安?听施特劳斯圆舞曲有助反省、沉思和松弛?听格什温《蓝色狂想曲》能消除郁悒心情?听帕格尼尼《A大调大提琴奏呜曲》能增进胃肠蠕动作用?听德彪西钢琴协奏曲能够催眠?听拉威尔《波莱罗》能令人精神振奋不眠不休?昕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春》能消除疲劳?听瓦格纳《汤豪舍》序曲可让人信心百倍?…… 音乐就是日常生活。作者以此为信念潇洒为文,在生活与古典音乐之间畅游,充满了奇思妙想,行文趣致幽默、意态悠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是一本献给所有聆听古典音乐自得其乐者的音乐之书。 -
音乐的极境
《音乐的极境》是萨义德论乐横跨三个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讨论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在过程中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连带发挥他古典钢琴家的素养,对古典音乐和歌剧提供丰富而且不时出人意表的评价。 全书以清新的角度赏析经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题为人冷落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萨义德批评纽约大都会过于保守,也惋惜帕瓦罗蒂有超级巨星之誉,却“将歌剧演出的智慧贬到最低,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瓦格纳的问题,音乐节愈来愈浮滥的令人忧心趋势,以及马尔孔•X生平为主题的歌剧,音乐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钢琴家古尔德,及莫扎特、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萨义德以内行人的造诣,权威的身份,书写精辟犀利的批判。他在音乐里看出文学与历史理念的反映,并密切观察其构成和创造的潜力。《音乐的极境》情文并茂,处处发人深省,呈现萨义德思想事业的一个重要层面,进一步证明,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勇于突破的学者之一,他实至名归。 专业评论 此书让我们深入了解萨义德作为乐评家的心路历程。他渊博的音乐知识,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政治信念,在全书流露无余。萨义德笔锋充满挑战性,机趣洋溢,饱学睿智,为我们这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提供既令人手不释卷,又充满批判性的写照。 ——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音乐学者Lydia Goher 萨义德冷眼热心,运用他多才多艺的学养讨论他拥有深厚理解的音乐。他以此为主轴,优游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穿针引线,创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慧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钢琴家 鲁普 在这本精彩层出的文集里,萨义德贯注他的才智与精纯的音乐感性,探讨林林总总的专题,构成这位入世、热情批评家境界深广的音乐沉思。拜读萨义德的辞采和雄辩,再度令人想起我们痛失一位如此杰出的乐评家。 ——朱莉亚音乐学院 索罗门 这本书里,一位造诣精熟的音乐家兼文化理论家与巴赫到贝多芬、瓦格纳到布列兹、布伦德尔到巴伦波伊姆、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劳斯的所有大师互动,放出令人眼亮的交会光芒。钢琴家古尔德的身影也笼罩全书许多篇幅。萨义德怀着精博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以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眼睛、开放的耳朵探触音乐所有层面,无论是现场、录音、谈论或著述,并搭起桥梁,将音乐连接于其他艺术,以及人生的政治和伦理层次。 ——多伦多大学 琳达赫岑 这本书里的文章,其洗炼有劲、敏锐洞察,以及思想力量,令读者想起萧伯纳的乐评。全书涵盖萨义德二十年人生,体现他对音乐演出与音乐史连贯、逼人深思的观点。 ——斯坦福大学 林登柏格 富于深思的书籍,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在此文集中,萨义德表现了更多非正式的个人风格,写作特点是巨大的热情,以及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洞见,这不论在撰写任何主题的作家中都是极少见的。 ——《经济学人》 萨义德是许多人心目中理想的乐评家,在《The Nation》超过二十年的音乐评论专栏,结合了惊人的广度和具有感染力的热情。 ——《每日电讯报》 强烈推荐这部由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敏锐的音乐评论家所写的文集。 ——《图书馆期刊》 -
音乐的容器
本书是作者第七本随笔集,以乐评、书评为主,题材涉及音乐、文化、历史等。马慧元将性灵和严谨结合得极好,所写又皆来自日常看听读想弹,冷暖自知,每有独特见解,不受时风玷染,令人惊喜。她对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家们的个人生活感兴趣,追寻着那些作品背后的人间面目;更喜欢追踪历史,对科学兴味盎然,甚至迷恋读谱这样的技术活。作为一个用手艺来思想的人,她追求“正确得优雅”,独自在音乐的乐地中孜孜以求,用力而又平静地生活,本书正是她对这种生活真实的记录。有网友这样说,“因为她我真去听了场管风琴”。读马慧元,会唤醒你内在对音乐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