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乐园
读她的书是纯快乐、真美好 倾听天籁之声、仰望澄阔天宇、爱美爱乐爱人 古典乐评家、管风琴家 马慧元 才华横溢、犀美之作! 她弹得一手好钢琴,尤其天赐之乐感非勤奋所能企得。她从浩如烟海的音乐史料中沙里淘金,撷取真正的宝珠。周小静先生赞她同时拥有专业与感性:读她与音乐大师的对谈,“真是一大享受”。赵晓生先生更是赞她为音乐评论的奇人:“看出别人读了千遍百年也没读出来的新意思”。古典乐评家、管风琴家马慧元的第六本书,由巴赫而路易十四时代的大库泊兰,深掘细研整个法兰西精细秀美不广为人知的管风琴文献……匪夷所思的切入与振聋发聩的言词让你心灵重受颤撼,文字之犀美、思想之锋利,较之前著又有长足大进。 -
被禁于大都会歌剧院
1.继《谁杀了古典音乐》剑指古典音乐三大关键环节后,作者这次把视角延伸到了普通音乐爱好者。被大都会歌剧院封杀,参与排练歌剧等经历,展示了当代西方音乐界的丰富层次。其他艺术评论,也更加深入地阐释了古典音乐之魅。 2.作者是能够把音乐专栏开到《旗帜晚报》前三版的作家,本书系作者亲自选定8年来最满意的30篇文章组成,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乐评为主,兼有其他艺术评论,完整呈现当代西方优秀艺术评论风貌,可以说是“最莱布雷希特的莱布雷希特”。 -
小提琴之梦
阿诺德·斯坦因哈特等编著的《小提琴之梦(附光盘)》是一封写给小提琴的、内容丰富的情书,不仅描绘了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也演绎了20世纪一段精彩的历史。 四十多年来,国际知名小提琴家阿诺德·斯坦因哈特一直担任瓜涅利弦乐四重奏团的首席小提琴,直至2009年四重奏团解散。他用热情、机智和迷人的笔调讲述了自己毕生对小提琴这一最为醉人和美丽的乐器的迷恋。 斯坦因哈特的故事富有各种生动的场景:他的诸位启蒙老师给他施加的恐惧、寻觅一把完美小提琴过程中陷入的坦诚而感官的愉悦、高水平国际比赛那神经质一般的紧张气氛等。斯坦因哈特将巴赫的《恰空舞曲》描述为独奏小提琴的圣杯,并从自己作为一把精致的斯托里奥尼名琴拥有者的角度揭开了著名意大利制琴大师们的历史与神秘面纱。《小提琴之梦(附光盘)》处处点缀着音乐朝圣之旅,其中一次是前往已然湮灭的波兰小镇——母亲的故乡。他在那里动人地展现出自己是如何爱上小提琴的玄妙之音的。 《小提琴之梦(附光盘)》配有一款精致的CD,把斯坦因哈特40年前作为年轻小提琴家演奏的巴赫《D小调组曲》(含《恰空》)和他为本书专门用他现在的斯托里奥尼小提琴录制的相同曲目收为一辑。唱片插页里收录了他与阿兰·阿尔达就两款录音之间的差异展开的精彩对话。 -
A Life in Music
-
贝多芬之魂
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的根本孤独者。因为他孜孜不倦地创造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而一切真正的科学、艺术和哲学创造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既顽强又猛烈的自我意识,都是一种神圣的孤寂的生涯;因为贝多芬双耳失聪,他的听觉总是面对着永恒的孤寂和寂静的永恒;或者面对着在他看来是一个狭小的、严重缺乏永恒性的世界和人生。为了打破、砸烂这个先验的、不堪忍受的和带根本性的悲剧框架,他只有洒脱、幽默、悲愤地击盆而歌,使用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来制作一个理想的音响艺术世界。音乐创作于他,就是解救,就是超脱,就是灵魂的自由和最稳当的归宿。--赵鑫珊《贝多芬之魂:德国古典“文化群落”中的贝多芬音乐》 -
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国小城波恩。他的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但有酗酒的恶习。从4岁起,贝多芬就受到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他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练琴。贝多芬很早就学会了演奏钢琴、管风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长笛,13岁就当上了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 由于家境贫困,贝多芬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重担,因而没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是靠在剧院里接触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充满社会生活题材的喜歌剧以及欧洲各国文豪的作品,自学成长起来的。他17岁时,母亲去世了,年轻的贝多芬作为一家之主,同生活顽强地作斗争。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影响到德国,正在波恩大学作旁听生的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信仰共和制,热爱“自由、平等、博爱”,推崇人民、斗争、胜利,他把这种信念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至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