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目前,在国内有关外国社会学理论的教材很难买到,不能满足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我们按时问顺序将西方社会学理论分为三编介绍给学生和读者。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二编: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三编: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现当代社会学理论部分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 为了展现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新特点,我们在古典部分设立了“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一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理解社会学”的本质特征。 -
现代社会冲突
拉尔夫・达仁道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是西方社会冲突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本书被作者称为其“社会科学之总和”,意在研究本世纪工业社会的社会冲突,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社会冲突。该书的基本命题是:“现代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应得权利和供给、政治和经济、公民权利和经济增长的对抗。”围绕着这几对矛盾,作者展开深入的论述,表明自己的见解。同时作品也介绍和分析了很多西方著名社会学家的各种社会冲突理论。对了解和研究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社会冲突,也会有所裨益。 -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乔纳森·H·特纳)第七版跟以前各版本相比有许多变动和新颖之处。全书除第一章为总论外,共分七大部分计29章。每一部分既概要总结了各种理论观点的来源,也分述了不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本书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观点进行了分类,抓住了当今社会学中的最核心的理 论领域,展现了不同理论传统的发展脉络,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详明性特征。因此,目前在社会学领域中,本书一直被当作专业必读书。自1974年以来,本书已连续出版了七个版本,并被译成了不同语言。仅在中国它就有多个译本,这是其它同类著作难以相比的。 -
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
一本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教学参考书,以往的理论手册通常都按思想家和学派分人头叙述,主要侧重介绍,本书写法和编排独特。从不同的传统切入分析,包括了学术传统、国别传统、知识传统、主题和叙述、全球视角等五大部分。分别请各个领域的专家撰写文章梳理社会理论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重要理念。其中国别传统中尤其提到了社会理论中的意大利、西班牙、北欧、中东欧等地域的学术发展,意大利部分强调了社会理论与马基雅维里等古典理论家的学术关联,而中东欧社会理论的进展最近几年逐渐收到学界的密切关注,许多中东欧国家的社会理论研究因其社会背景与中国的相似性,对中国学界更有借鉴价值。 虽然书名为欧洲社会理论手册,但是全书并未忽视欧洲以外的社会理论的进展,包括对中国的关注。近10年来最受关注的主题和理论发展趋势都有涉及。 -
社会学的意识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向读者提供一个社会学概述,而在于呈现一种社会学的意识。通过引入对社会阶级、犯罪与反常、官僚制中的工作方式、宗教和政治组织的变迁等主题的研究,作者深入探究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之间的张力关系,并且展现了社会学作为一种视角在理解现代世界方面的独特价值。 与竞选中的政客一样,不同学派的支持者竭力在自身与对手之间划出清楚的界线。然而,又跟掌权的政客一样,当这些支持者转过身来搞社会学研究(而不是仅仅宣传主张)时,他们往往会退回到某个共同的中间立场上来。 ——摘自本书 -
我++
随着《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Me++:The Cyb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的出版,《比特之城》(City Of Bits)和《E-托邦》(E-topia)的作者完成了一套检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之衍生的非正式三部曲。威廉·J·米切尔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正如他所说,这就像“大人国重启进入了小人国”。马可尼用高塔和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已经被手掌大小的手机所取代。如果马可尼的发明的操作者可以被看作固定的机器的附加肢体,则今天的手持设备就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一转变逐次改变了我们和周边事物的关系以及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9·11那天,从即将坍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和被劫持的喷气客机中打出的手机电话,就是这种连续的电子卷入新状态的力量的证明。 由此米切尔提出,比特(信息的基本单位)和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的“试分离状态”已经结束,以渐增的频率,物理空间中的事件反映出电子空间中的事件,反之亦然;例如数字信息可以指挥一架飞机或一只机械手的运动。在本书中,威廉·米切尔考察了无线互联、全球互联、小型化、可携带对我们的身体、服饰、建筑、城市、空间和时间使用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电力供应的连锁中断、恐怖分子对交通网络的渗透、街道上的手机通话,都是一种生动的新城市状况的征兆——那无处不在的、无法逃离的网络互联。他指出,这个渐少为边界所管理、渐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需要我们重新设想、重新建造我们的环境,并重新思考设计、工程和规划的伦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