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濒危野生动物
法国年轻兽医让-弗朗索瓦·拉各罗和伊莎贝尔·拉各罗由接近动物到热爱动物,矢志为保护野生动物贡献一切。他们不避艰险、不惧困难,两次进行环球探险,先是骑摩托、后是驾车,跨洲过海,翻山越岭,到东西方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偏僻角落找到正在消失的近20种野生动物,近距离拍下它们美丽、奇特而又处境危殆、令人怜爱的真实形象,同时根据第一手资料生动简洁地记下它们的科属、特征、习性和濒危原因,告诉读者何时何地可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对年轻人在共同的理想追求中结为夫妇,带着他们心爱的小女儿一起去各地冒险寻踪,体现出新一代志士仁人对自然、对野生动物的一片至爱真情,给人多方面的享受和裨益。 本书中译本将作者两次历险所出的两本书分别作为上下册出版,上册为《三年半环球历险》,下册为《第二次远征》。全书共收彩色图片312幅(上册144幅,下册168幅)。 -
没有我们的世界
读罢此书,请一定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与这个世界相爱相生?” • 启示录般的奇想 惊世骇俗 • 冷静科学的推理 无懈可击 “人类如果退出,地球将会怎样?”第一次读到这样的问题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诚如《没有我们的世界》的忠实读者们一再反复传颂的评价------“这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实验”,它是一位深具科学精神、逻辑思维、人文情怀与想象力的卓越调查者和旅行家严谨又天马行空的推理与论证。 人类对地球重要吗?这部作品可以满足热爱科学幻想,同时又深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读者最大胆的科学假设和想象。 人类离开后,自然的生机在恢复,在重新占领地球,人类太多自认为坚不可摧的东西会土崩瓦解,但很多痕迹被深深留住:那些核电站、那些人为的“墙”如疮疤般被留了下来,地球将带着人类的印记继续转动。 来看看我们人类给这个星球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吧? 人类退出后,世界是如释重负还是会怀念我们?如果没有了人类,这个星球会不会因为少了我们的贡献而变得有些贫乏呢? 既然一切纯属想象,我们何不梦想一个无须人类灭亡也可以让大自然蓬勃发展的方式呢? 在阅读此书之前,“你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你会被艾伦•韦斯曼‘劫持’到另一个世界里,久久沉迷其中。” -
来自热带丛林的女孩
这是发生在我们时代的一个令人震撼的关于人生的故事。 德国女孩萨宾娜·库格勒七岁时随父母一起来互印度尼西亚东部的热带丛林深处,一个至今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在那里,她学习打猎、捕鱼、爬树、钻石取火,学会用弓箭射杀毒蜘蛛,在鳄鱼出没的河里游泳。她吃的不是炸薯条,而是烤昆虫;她嘴里嚼的不是口香糖,而是蝙蝠翅膀……法虞,这个风传为食人的部落,所有的过失都要用死来偿还,但正是在那里,本书作者赢得了众多的兄弟姐妹。 十七岁时,本书作者被送到瑞士一所寄宿学校继续学业,之后又回到德国上大学。这无异于一次可怕的切割,一切都那么新奇陌生、深不可测、充满陷阱,正是在这里她才学会了害怕。她不知道汽车,更不知道电视机为何物,甚至连购物、向人问候、过马路等,对她都是新鲜事。而她在感情上所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更是使她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今天,在文明世界里生活了许多年后,她已经完全融入西方社会,可是在内心深处,她却异常失落,如同一只失去巢的鸟儿……她究竟属于哪里?她到底是谁,法虞人还是欧洲人? 本书文笔优美,叙述生动,寓意深远。作者笔下那热带丛林美丽的自然景观、法虞部落奇特的风俗与文化,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原始部落古朴民风与现代社会尔虞我诈的人情关系形成的强烈反差,又令人掩卷长思。对于那些紧张工作、向往淳朴生活的人们,本书犹如一股甘泉。而这本讲述奇异经历之书,也是一本自我发现之书,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重新诠释生命之书。 -
与生俱来的自由
四十多年前,乔伊.亚当森首次向全世界讲述了她与她所拯救的一只小狮子——爱尔莎的故事。书中所描述的人与狮子之间真实感人的关系,一直使读者着迷,并鼓舞和激励着读者。许多人就是通过这个故事改变了对野生动物的认识。 乔伊.亚当森是世界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先驱。她和丈夫乔治一起共同建立了野生动物援助基金会(这是世界上第一批野生动物援助基金会之一)。现在,爱尔莎自然保护区位于奈瓦沙湖边、原亚当森夫妇的家园旁,进行有关的教育、培训,以及野生动物的救助。 这个故事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世界各地千百万的观众通过维基尼亚,麦肯纳和比尔.特拉夫斯主演的不朽同名巨片,了解并爱上了《生惧来的自由》这本书。 -
拉布拉多鸭的诅咒
人类对于拉布拉多鸭知之甚少。这种海鸟曾经生活在北美东部,现已灭绝了一百多年,其标本隐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据称仅有54件。当然,比这个数字更稀少的是愿意为了写这样一个小物种而环绕地球3.3圈、寻找每一件标本的人。那么诅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其中一件特殊的标本,任何拥有它的人都有一个不好的结局。 在漫长旅途中,奇尔顿遇到了各色各样的科学家、记者、业余鸟类学家甚至是一个苏格兰采蛋贼;他从位于拉布拉多的繁殖地来到蒙特利尔和多伦多一些发霉的房间,在欧洲和美国寻找博物馆和个人藏品;他经历了宿醉,在一条冰川小河里赤身游泳,在纽约差一点被捕……最后,他终于见到了最后一只拉布拉多鸭,结束了这段奇妙的旅程。 《拉布拉多鸭的诅咒》不同于其他任何探索,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探索的对象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灭绝,没有任何活人见过它们活着的样子。 编辑推荐:这是一个关于执著的故事,谁会为一只死鸭子如此大动干戈?而在实用主义之外,我读出作者的童真来,人与自然原本是可以和谐相处的,作者对于如此微小的物种的尊重与执著确实令人感动。确实,每个物种都是造物主的光荣。 整本书的结构清晰,情节紧凑,语言诙谐幽默,虽为科普类的题材,但读来却十分轻松。阅读时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探险,一同抽丝剥茧地寻觅起每一只鸭子,引人入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拉布拉多鸭的生活习性更为了解,也了解到了每一件标本背后的故事。因为这些标本分属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馆,所以也有幸做了一回背包客,跟着游览了很多地方,比如苏格兰、德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成了一本游记作品,喜欢旅游的朋友也不妨一读。 然而除了对寻访拉布拉多鸭标本的有趣描述和欣赏各国风景外,这本书中还是有些严肃的东西,环境保护无疑是书中的草蛇灰线,总会在文字笔端自然地流露出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对某件拉布拉多鸭标本进行检查时,有的这样一段描写:“雷德帕思博物馆的这只拉布拉多鸭,不论出身如何,并没有机会面临多少生命的挫折……看得出它曾经很有希望长成一只成年公鸭。生平第一次被制成标本时,它状态或许并不好,胸膛里满是弹孔和愤怒……当我测量它的左翼时,我朝它的头部看了一眼,我发誓它给了我一个责备的眼神。”带着滑稽幽默的口吻却将严肃的主题再次加强了一遍,引人深思。或许我们问这个世界索取的太多,而给予的却太少了。但愿当我们醒觉时,在水泥墙面之外,还有鸟儿愿意为我们歌唱。 -
荒漠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