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
作者精挑细选了近十部挑战观众认知模式、超越标准电影系统与规范的艺术电影,如大卫•格里菲斯的《凋谢的花朵》、劳伦斯•奥利弗的《亨利五世》、茂瑙的《日出》、罗贝尔•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等,赋予这些电影文本与电影理论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对它们作出了精彩的阐释,指出其电影语言与众不同的“特异性”。本书是对电影进行精细解读的典范,也是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的互动为了此次的中文版,作者修订了部分文章,并特别增加了一篇分析贾樟柯影片《世界》的评论文章。 -
你的,大大的坏
正在这里争先恐后急待读者翻阅的20来万字,拼合成为周大侠40余篇“最放肆的写作”,由电影说开去,从文化到社会到政治到经济,话题均沾。全书分为“那些事”“那些片”“那些人”三辑,曾经以“中文写艺评,英文写时评”左右开弓的作者,如今逐渐模糊了两者的界线,发掘电影折射世界,调侃世界化于电影,为君引来诸般话题,精准评述人性之微、暴力之道、情感之曲、规则之妙,笔调轻松活泼,“坏”得颇具风味,读来似乎能看到作者浮现在脸上的浅笑。本书可视为《莎乐美的七层纱》的续作,其书写影评的“反专业”倾向令人眼前一亮。 -
楼上楼下,屋里屋外
这本书把电影和文化拉扯到一起。不过时下“文化”二字已用得极滥。这在本书中可以看到的,除了大家已经从大众媒体上耳熟能详的什么吃喝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拉撒文化(厕所文化)之外,衣有服饰文化,住有园林文化,行有汽车文化,还有从性文化派生出来的缥娼文化,从药物文化派生出来的毒品文化、迷幻文化,从网络文化派生出来的黑客文化,从舞文化派生出来的摇滚文化,大概就差赌钱赌马赌球之类尚未登上文化台面了。 -
拆解好电影
作者从丰富的创作实践以及40余年的执教经验出发,依据个人的独特视野选取了30余部各具特色的好电影,结合场景主题、涵义、对白、镜头设置对其中的经典场景进行分析,从创作角度指明这些作品的杰出之处,为电影专业初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种精细的观影 模式和可供借鉴的思考角度。 提供35 部“好电影”中最出彩的场景,展示故事、角色、对白、文本、潜台词与镜头设置怎样合为一体,营造出奇妙的视听感受。 别具一格的另类片例,作者独特的选片视野给人以新鲜感。 以“危险、高兴、壮举、吸引”区分场景种类,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影。 截取400 余幅电影画面,方便读者反复揣摩,借鉴大师的神来之笔。 -
经典电影十八讲
《经典电影十八讲》为独角兽公开课之“北大课堂”的第二本。本书源自一座难求,被誉为“北大最受欢迎女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从17位导演和数十部经典电影作品切入,从五个角度展示影片精读的基本方法和解读策略,讲述电影语言语法的应用,同时通过解读实践引导读者学习当代电影理论的捷径。本书在深入剖析电影文本的基础上,直面影片所隐含的文化中关于“情感结构”等问题,尝试处理“情感结构”中种种幻象与真实,讨论主体性的呈现,切断电影理论自身历史和现实的脉络,还原它们在东西方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中的原初位置。在与读者品味电影中的智性和感性的同时,分享电影批判的利器。 -
雾中风景
雾中风景,似乎是二十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恰当的象喻……时阴时雨,间或有若干阳光灿烂的日子;为巨大的希望所鼓舞,又为现实困厄所制约;在绵长的期待、躁动中失陷复崛起;在“后现代”的表述中遭遇着前工业社会的现实。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是一部电影文化研究专著,收集了作者1987年以来关于电影文化研究的论文17篇。这些论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利用崭新的理论资源对新时期的电影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者在对新时期出现的电影文本进行细读的同时也对新时期产生的电影作者代群进行了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新时期电影发展状况,并揭示了其与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所形成的奥妙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