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的残渣
本书是作者多年的创作手记结集,集中呈现作者几十年的创作理念、方法、作品、哲思等,文字或灵动,或犀利,既能从中透视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困惑,也能从中窥见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我们生存的地球,据说是正反物质碰撞湮灭后留下的剩余物质,而在这一小块剩余物质上就发生了生命这回事儿。这本书,不过是一个生命成长中留下来的一粒残渣。透过它,我们能看到出生于新中国60年代一辈人中的一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和遭遇,以及,他以艺术的方式做出的反应。 无论艺术还是设计,都是我们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
纪录何为
小川申介、土本典昭、弗雷德里克·怀斯曼、克罗德·朗兹曼、弗兰克·谢佛尔、皮特·里克提,他们以纪录片的形式深度探讨了不同主题:从社会历史重大课题研究到对多种艺术表达的个案的探索。 -
艺术史
这是一部全面认识当代艺术状况的个人叙述。美国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费恩格伯以史家的如椽之笔-再现了艺术历史的画面,展现了一种多样的历史视角和近距离的艺术生存环境。它涵盖了194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艺术活动及艺术事件,其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欧美;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也将观照的视野中,很好地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中的重要位置,也是历史给予中国艺术全面发展的一个表征。 本书是理解当代艺术及其历史的一个维度,其突出的特点是: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生命,他们的生存境遇在相当多的层面上决定了他们的艺术和他们艺术的发展。历史的存在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当代艺术的发展是超越形式自律的,唯其超越了形式的诉求,艺术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生发艺术的动力和价值,才能将当代艺术的意义呈现在这个多元世界与多维视野的面前。 -
艺术的终结之后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的艺术如何地具有可批评的思辨性。我的文本始终是关注现代主义的终结,而且它致力于减轻最终已经适应了侮辱的敏感性,现代主义不断施加给艺术的传统美学姿态以这种侮辱。本书还力图讲一讲在后历史现实中寻求快乐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知道它一直朝前走的方向,那么我们会有一定的满足的。如果赞美以前各时期的艺术,无论它的确有多么光荣,都是在展开一种有关艺术的哲学本质的幻觉。当代艺术的世界就是我们付给哲学闸释的代价,但是当然了,这仅仅是对哲学的贡献之一,就这种贡献而言,后者欠了艺术的债。 -
商人与收藏
本书是《让木乃伊跳舞》的姊妹篇。两者承前启后,异曲同工,在讲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故事的同时,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国博物馆以及美国社会在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进程。《商人与收藏》是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百年史,成书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立百年之际,为官方认可的信史。 -
对话中国
“在中国的舞台上,我的首度贡献是记录了所有的会议和让别人听到了艺术家们的声音” ——杰罗姆•桑斯 2008年3月,在杰罗姆•桑斯上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之后不久,他就开始酝酿这样一本访谈录。它既是对桑斯先生过去二十多年的策展生涯中,同全世界数百位艺术家所进行的访谈的延续,也预示着他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桑斯同中国当代艺术结缘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年来,我同许多常驻法国的中国艺术家譬如黄永砅、王度和陈箴,都建立起了深厚了感情。他们一起工作、讨论艺术和庆祝新年,并成为桑斯最可爱的朋友圈子之一,也开启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热忱。所以当得知自己将在中国、在今天的北京真正地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时,他自然是满怀热情和干劲。 桑斯将这本访谈视为我在中国艺术界工作的起点。从2008年的春天到冬天,桑斯利用工作间隙奔波于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室之间,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创作动向,并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提出他的问题。这32位艺术家都是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这些对话则可视为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究,和艺术家对他们自身创作的梳理。 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分别由北京三联书店和东八时区书店出版和发行。对中国读者而言,他们有机会绕开晦涩的语言,而直接面对艺术家的本色,让当代艺术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匪夷所思的词语,能勾勒出现实而可爱的轮廓。而对外国读者而言,他们也终于可以透过一个工作于中国的西方策展人的视角,接触到鲜活的中国艺术家个体,倾听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中英文版用同样的内容和不同的语言,向中国和世界传递出中国艺术家强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