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的命运
“现代人不屑于想象”,马拉美如是说。诗人、画家、戏剧家或工程师们都想用形式与行为的统一去取代现实与图像的古老二元性。生活本该因此而得到革新。 我们当代人不再相信革命,即使在过去,也没有重新赞美图像的崇拜:画布上的卓越闪光,摄影或平面图像的刺点。图像成为他者的感性在场:变成血肉之躯的语言或不可再现的上帝的印记。 针对上述观点,雅克•朗西埃将复合而又异质的自然与我们称之为图像的东西对立起来。图像既非纯粹的复制,又非原生的在场,而是一些独特的操作,它会重新分配可见物、可说物和可想物之间的关系。借助戈达尔的图像句子,对它进行研究,分析它叠加灰暗的电影镜头、灭绝犹太人的图像和哲学家的话语的情况,本书剖析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纽带,它们连接着诗学象征和工业设计,也连接着19世纪的虚构想象以及关于集中营的见证或是当代艺术的装置。 同一个计划推动着这种交叉的过程:将图像从神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把它归还给诗学的创新和政治的赌注。 -
张元:有种
《有种》的构思起源于《北京杂种》,当时我在这个城市中看到了年轻人肆意宣泄的力量,歌手崔健、窦唯和何勇的音乐,架构一些模糊不清的故事线索。二十年后,那一代人年华已去,新一代年轻人在做什么?在这个巨大的城市中,那些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如何生活? 三天时间面对两百多个年轻人,在北京他们艰难地谋生,每一个坐在摄影机前面的人都按捺不住地去表述他们的生活,畅想他们的未来……经常使我们忍俊不禁,也经常使我们泪流满面…… 恰好是北京的冬季,我认为应该是最美的时候。黑、白、灰——它更衬托了这个城市的力量。 ———张元 ---------------------------- 崔健(《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北京杂种》),王小波(《东宫西宫》),李阳(《疯狂英语》),金星(《金星小姐》)……张元最新的电影艺术项目《有种》,承续了这一传统,这一次他将视线投向了十组“80后”北漂青年,听他们心灵的倾诉,看他们年轻的面容。 “有种”是一种生活状态,在整个社会越来越犬儒主义化的今天, “你有种吗?” 这是一个关乎尊严的问题。 全书特别收录大量珍贵的张元早期文字与影像资料。 -------------------------- 张元对社会有种敏锐的观察能力,他把视角放在了不被大众所关注的青年文化和社会边缘人群中,并且带着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和批判性。他的电影和摄影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我们周遭生活的社会。 ——杰罗姆•桑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馆长) -
从电影看
《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一书集结了众多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外国电影领域内的专家所撰写的评论文章、电影文献以及理论研究论文,同时配合大量展览影像等图片视觉资料。是国内目前在当代艺术电影领域内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资料文献集。 新版后记 -
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
蔡明亮,生于马来西亚,艺术创作启蒙于台湾,是近三十年来走红于国际的影像艺术家。本书将绘制这位艺术家多年来的影像作品在历史、美学及理论的总体表征,剖析蔡氏创作轨迹与思想。全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总体重构1990年代迄今,蔡明亮导演的十部剧情长片与短片的历史语境、美学表现及理论框架的图谱;第二章聚焦于蔡明亮如何从电影写实主义迈入电影感性型态的表现,蔡氏不仅是导演,更是位跨界的当代艺术家;第三章则具体分析了蔡明亮的作品《脸》,作为首部被罗浮宫委制与典藏的影片,《脸》不仅反映了电影与艺术之间互为表里的关联,同时也阐释了其所蕴含的影片与文学、绘画及东西方电影系谱之间的互文性之连结。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孙松荣与蔡明亮导演的访谈,呈现蔡明亮从本土跨入国际、从电影走向当代艺术、从电影之死转入电影新生的自白,见证其多元的艺术身份以及当代华语电影与影像艺术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共生关系。 -
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
最近在看的书,讲述中国独立记录片的前世今生,引用吴文光先生的话说:"吾辈的崛起,是源于诸神的缺位." 还要添加-_- -
我看到了幸福
向京的随笔、小说和部分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