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与江南社会生活
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第一项世界级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序 言 绪论 第一章 昆曲:江南社会生活的伴奏 第一节 昆曲与江南的信仰生活 第二节 昆曲与江南的喜庆活动 第三节 昆曲与江南的社交生活 第四节 昆曲与江南的冶游生活 第五节 昆曲与江南的“日常”生活 第二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流播的原因 第一节 江南庞大的消费群体 ——从消费能力角度的分析 第二节 昆曲多重满足享乐欲 ——从江南的享乐之风谈起 第三节 江南社会偏好于昆曲 ——以昆曲艺术特色为视角 第四节 江南民俗心理的促动 第五节 社会政治力量的迫使 第三章 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功能 第一节 丰富、调节社会生活 第二节 促进、融合人际关系 第三节 传播、扩散社会信息 第四章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昆曲对江南文艺、手工艺的影响 第二节 昆曲流行与相关行业兴起、繁盛 第三节 教演昆曲:部分群体的谋生之路 第四节 昆曲对江南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近代江南昆曲演出的变化 ——江南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侧影 第一节 演出中心的转移 ——江浙移民与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第二节 昆曲表演的变化 第三节 演出的经营策略 第六章 近代江南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由盛而衰 第一节 昆曲在近代江南日趋衰落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近代社会环境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三节 江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与昆曲的衰落 第四节 市民社会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第五节 知识群体生活变动与江南昆曲的衰落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谈史说戏
内容简介: 中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因其固有的历史元素,它们在满足人们戏剧欣赏需求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然而,在合理的艺术加工之外,附会、误读、曲解历史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因此需要将史事记载和戏中情节加以阐释,以更益于戏剧的发展和历史知识的传播。 -
寻梦六百年(昆曲盛衰史探幽)
-
昆剧演出史稿
修订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新剧种的产生 一、十六世纪初叶的剧坛 二、昆腔的产生 三、魏良辅和昆腔流派 四、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 五、昆剧的萌芽时期 第二章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一、新声从江南到了北京 二、虎丘山曲会 三、新剧的创作和演出 四、舞台艺术述例 五、艺人、串客、清曲家 第三章 竞演新戏的时代 一、且看一张戏单 二、全本戏的演出特点 三、家乐的发展 四、民间职业戏班与艺人 五、关于女戏 1、女伶 2、娼兼优 3、女乐 六、玉熙宫与南府 第四章 折子戏的光芒 一、问题的提出 二、折子戏的形成 三、折子戏的艺术特点 四、苏州集秀班的影响 五、扬州剧坛和七大内班 六、清宫南府的扩建 七、北京的昆剧活动 八、女戏的演化 九、清曲家叶堂与钮树玉 十、全本戏的新貌 第五章 近代昆剧的馀势 一、进入近代的特点 二、从北京的集芳班谈起 三、升平署始末 四、昆剧活动的新基地---上海 1、戏园与建前的上海昆剧 2、三雅园的创建 3、上海昆剧的前期活动 4、前期活动的第一阶段 5、前期活动的第二阶段 6、前期活动的第三阶段 7、上海昆剧的后期活动 五、四大老班在苏州的活动 六、清唱与[清客串] 附录: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 第六章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文全福班的报散 二、从昆剧传习所到仙霓社 三、结束语 编校后记 -
优伶
《优伶:古代演员悲欢录》主要内容:优伶以及他们的艺术活动是古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们甜润的歌喉,优美的身姿和戏谑的表演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调融着社会的氛围。人们都依恋他们,亲昵他们。然而,当时优伶所遭受的苦难和摧残却与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文化极不相称,人们在观赏其艺术创造的同时又侮辱他们、作践他们。艺术的尊荣与艺术创造者的低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
明清士人与男旦
本书通过士人与男旦交往史的考察,梳理明清男旦的发展史,揭示男旦存在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阐述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和文学的影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明代士人与男旦交往情况。古代向来娼优合一,受禁妓的牵连,女优减少,男旦渐多。明代士人同优童、小唱、男旦的交往,开辟了男性发现男性色艺之美的旅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清代士人与男旦演员的交往。他们既在家乐内部进行,也在外部进行。引起轰动的交往常是因家乐内部的男旦而起,出色的男旦也在缙绅豪族的家乐中氤氲而生。这一时期,士人品题男旦成风,男旦对士人有较大的依赖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戏曲的影响。自明至清,男旦演员替代女伎,不仅接过了女伎身上以艺娱人的任务,同时实践着女伎身上以色示人和以色事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