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昆曲衣箱
《中国昆曲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化妆箱、角色家门七章,以图带文,逐箱介绍昆曲行头,并结合角色家门,展示绚丽多姿的昆曲舞台服饰。 全书内容全面、系统、准确,对各类行头的主要用途、尺寸比例、质料、式样、色彩、纹样到工艺制作提示等均有说明,图片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资料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
苏州昆曲
《苏州昆曲》主要内容:昆曲艺术是以文学为基业而发迹辉煌、领袖艺苑的,它曾经拥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从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数千年间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市民农夫、商贩徒卒,甚至僧尼道冠、神鬼妖魔,不论男女老少、忠奸智愚,纷纷被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扮作、演绎其生活故事,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在文学创作的推动下,其生命的根须迅速蔓延伸展到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角落。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声腔艺术,昆曲这个艺术载体似乎可以永无休止地随意装进任何文学内容。从16世纪中叶的梁辰鱼、张凤翼到17世纪末的洪异、孔尚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情形也确实是这样。直到有一天,昆曲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上了社会大舞台,演员中心制逐渐取代了剧本中心制,利用名家名作的知名度,通过改编文本削弱言志功能,增强娱人色彩,从而吸引为数众多的文化层次较低的观众群,成为昆曲从业人员谋生立命的必然抉择。正是这一导致案头与场上关系破裂的抉择换取了清中叶昆曲艺术的一度繁荣。 -
昆曲旧事
《昆曲摭谈:昆曲旧事》内容简介:澳门穆凡中先生历时四年为《澳门日报》副刊写专栏《昆曲摭谈》,今天我们把这些妙文华章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由于专业的缘故,读着穆先生对昆曲的真知酌见,一下子让我找到了做学生时的感觉,有点旧识相见,倍感亲切与激动! 穆先生言称自己的作品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甚章法,实乃谦逊之词。细读其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章法就是大章法。文虽谈昆曲,但与专业人看,与非专业人看,都会令你大长见识。这些文章可作戏曲随笔读,可作短小美文赏,会让大家的心灵进入到一个绝美的境界。 昆曲的雅化长期以来拒常人于千里之外,给人的感觉为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穆先生能以平实、朴素的文笔让普通人读懂昆曲,走进昆曲,非有扎实的功力、圆融的笔法、多面的知识所不能为。 穆先生以一个非戏曲专业人士谈戏曲、著文章,与作家刘心武谈《红楼》、教授易中天品《三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作为书的责编,幸甚!幸甚! 作为书的第一读者,更幸甚!幸甚!是为言。 -
雅部正音 官生魁首
谢柏梁和钮君怡编著的《雅部正音官生魁首》作者谢柏梁同志和钮君怡同志是有心人,既掌握了丰富材料,又结合传主口述,写得生动活泼,可读性很强。虽然在正仁表演艺术的分析研究方面似乎分量较弱,但可以理解,那应该是另一本艺术评传的任务。写传记,一个最主要的要求是真实,然而真实又有深浅之别。写些生活经历,大体不差,也算是真实,那就肤浅了;本书写的蔡正仁,不仅大半生的起伏曲折历历如绘,更在重要之处深入剖析了正仁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蔡正仁无所隐蔽,《雅部正音官生魁首》的作者也没有美化或抹黑。比如书中最后部分写正仁和唐斯复筹划上演四本《长生殿》的历程是我亲眼所见,不仅写得热闹,而且相当亲切深刻,看了令人感动。一部大作品的问世是何等困难,又何等壮烈啊! -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
在昆曲界,有一位家门是闺门旦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她师承周传瑛、王传淞、朱传茗等“传字辈”名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昆曲演员; 她曾亲历《十五贯》进京,见证了昆曲由衰转兴的全过程; 她二十岁不到就已经是浙昆的当家花旦; “文革”后,中年复出,享有盛名,却急流勇退,隐身于讲台后面,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 她桃李满天下,经她指点过的梨园人有三十余人获得了梅花奖; 她的唱腔与身段处处都是“传字辈”的影子,朴素中显出高境界; 她的名字在舞台上已经消失了三十年,却因其艺术魅力而屡屡被人提起,都想一窥其艺术风采。 这是“世字辈”昆坛名旦沈世华。 她曾作为一个传奇存在于昆曲界,多年以来,很多观众在舞台上寻找她的踪迹; 她为人低调,绝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只有在那些梨园新锐冉冉升起的幕后,才能捕捉到她的些许身影; 她是一个传奇, 却又不仅仅是个传奇, 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昆曲教师, 多少梨园行的小生、小旦、小丑出自她的门下。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沈世华教授。 作为一个传承人,她将自己六十年的艺术生涯做了梳理, 便是诸位即将看到的《昆坛求艺六十年》一书。 《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是昆曲名家、著名闺门旦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沈世华的口述作品,由戏曲研究界青年才俊张一帆博士记述整理。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沈世华老师回顾了自己从艺六十年来的昆曲人生,从儿时写起,回顾了自己如何因为一碗馄饨而偶然拜入“传字辈”门下,浙昆如何艰难求生存,“十五贯”是如何辗转进京的并大热天下的,改革开放后重登舞台,却又激流勇退,成为中国第一位昆曲女教授,直至新世纪以来国内戏剧市场的反复,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不仅是沈老师自己的艺术人生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是对百余年来昆曲艺术的兴衰荣辱的反思。本书下篇主要是对沈世华昆曲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沈老师以著名的折子戏为例,系统讲述了传统折子戏的一招一式以及她多年来的个人体会,还原了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项目的本来面目,加上本书百余幅珍贵照片、档案,使得本书的资料价值极大。 -
巾生今世
岳老师的新书,这本书是文化部为昆曲艺术家出的系列丛书之一。内容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老师曾出过的自传《我一个孤单的女小生》,下篇为《独步芳尘》,写的是老师与亲密的舞台伴侣生离之后,如何在困境中重新上下求索,走出迷茫,继续在舞台上塑造出的一个个动人的艺术形象。下篇中还谈了很多她对巾生艺术的理解和感悟,直示艺术的真谛、表演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