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与人文苏州
苏州是昆曲的故乡,又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514年,吴王命伍子胥在此建造了设有八座水陆城门的阖闾大城,即苏州古城。 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座古城历尽沧桑,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本著八章,即开启了昆曲若干与苏州人文相关的窗口,试图通过人文的视角,与读者交流,切磋昆曲历史和昆曲艺术中的一些重要话题。 -
昆曲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在艺术、文学、历史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中国戏曲共有三百多个剧种,昆曲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久、最能体现民族戏剧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昆曲产生和繁盛时期为社会广大阶层所爱好。但在发展中,文人创作的剧本文辞偏雅,演唱中格律较严,因此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接受。但它涵含着较深的文化意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此外,这些剧作“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各阶层的社会生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生动记录”。而且,“中国戏曲自形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都不断进行变革”,“只有在昆曲里才能全面地看到古老的音乐、舞蹈风貌”,“昆曲演出形式优雅、规范,对后起的剧种亦有重要影响”。 那么,昆曲究竟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历史状况、文学样式、艺术风貌、文化内涵是怎样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在当代的生存现状又如何?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人去加以关注。探源溯本,一切还需从古老的宋元南戏说起…… -
昆曲百问
《昆曲百问》作者陈益围绕昆曲发展的历史,设问百题,并非仅为解疑释惑,而是在深入浅出中将史学的厚重、文学的情味、哲学的思辨融于一体,引人思索。读完《昆曲百问》,对昆曲何以成为百戏之祖、何以成为全人类的艺术遗产,相信读者会有清楚的答案。 -
优孟衣冠八十年
侯玉山是河北农村出生的一位著名昆弋腔净行演员,从十几岁登台,到九十多岁仍然在做戏曲教育工作,很是了不起。尤其难得的是,他从清朝末年到八十年代,所积累的戏曲知识和经验无人可比。从此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戏曲史的资料,比如昆弋腔这种很雅的艺术,何以曾在农村广受欢迎,昆曲又是怎样没落的,怎样挣扎的,北昆和南昆的区别与关系等等,也有许多著名昆腔弋腔演员的资料。虽然因他本人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口述的时候年近百岁,书中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
古韵悠扬水磨腔
20世纪下半期以来,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跨学科合作,田野考古与科学研究互动,探赜索隐与争鸣辩论并进,把我们对于国史的认识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演进,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到发展,以往历史教科书上的许多知识、定论和成说,都在以惊人的频率被改写、修正和刷新。特别是推翻了从司马迁时代就已经根深蒂固了的“中原中心论”历史观,证伪了从传统“夷、夏”观衍生而来的有关中华文明的种种成说和定论,于是有了长江文明和地域史研究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本书在中国戏曲史的背景下描述了昆曲诞生、繁盛、衰落的过程,对其发展流变中的重要现象诸如四大声腔、家班、妓女与昆曲的关系、昆曲衰落的原因以及昆曲的保护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昆曲中的经典剧本进行了阐述和解读,使人们能够从中了解到昆曲发展的全貌。 -
昆剧发展史
胡忌、刘致中二位先生合著的《昆剧发展史》1989初版,此书一经问世即为经典,为治戏曲史者的必备之书,而此书自初版之后再未重印,后来之学者常叹一书难求。《昆剧发展史》以十分丰富的资料铺展其篇章,这里既有大量新开掘的资料,也有对人们所熟知的旧有资料的深耕细作。由此扩展了昆剧历史的视野,提出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新看法。有鉴于昆剧这个剧种在整个戏剧史中所占的比重之大,一部昆剧史几乎可相当于半部中国戏剧史,《昆剧发展史》一书在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