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踟躇
十三则短篇,底色为苦难,浮现的却是河与黄昏。李渝笔下的暮色降落,是骚动将至的预告;江水流转,是历史与记忆的即将重现。种种血泪伤痛,她用艺术史学者的目光,化喧哗为萧索,呈现出清淡悠远的画面。
串联起无数幅画面的,则是李渝以小说家身份提出的“多重渡引”技巧。视角延长,时空切换,故事辗转而来;那些历经苦难的脸孔亦随之变换,是军官、间谍,也是画师、歌唱家,并在纷乱流离中,寻求救赎的可能。
编辑推荐
☆ 王德威曾与台湾麦田出版社合作编选华语书系“当代小说家”,推出骆以军、黄锦树等作者。同样源自此书系的《夏日踟躇》,收录数篇被许多论者认为和白先勇《台北人》并立的“温州街的故事”,也有“时报文学奖”作品《江行初雪》,是一部李渝的短篇精选集。
☆ 李渝师从美国学者高居翰,研究艺术史,将中国传统绘画融入文学创作,让“古典与现代”这两种要素在她笔下获得渡引,进而新生;李渝也因此成功地从现代主义创作者之林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镇”。
☆ 深受鲁迅、沈从文影响的李渝,将艺术与历史结合,黄昏光影、江河暗流,对照着知识分子的落难迁徙、寻常百姓的痛楚创伤。视觉意象绵密的文字同时蕴含深层的历史文本,呈现学者郑颖所述的,“在近乎山水画的静谧远景下,看见暗藏其中的‘历史轮回却无声的暴力与卑微’”。
名人推荐
☆ 从早期的存在主义式小品到八十年代对艺术与历史的反思,再到九十年代寓言式接力叙述,李渝一直追寻一种明净的形式,用以观照生命的流变。她的小说,努力描摹一种生命的风范,一种高洁的、审美的,“鹤的意志”;她的叙事总已内蕴历史动机,“河与黄昏”的意象经营形成独特的抒情史观;而“多重渡引”的美学技巧,则别具奇诡的魅力。无论题材如何变化,温静如玉是李渝最终给予我们的印象。
——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 读李渝的小说,让人想起了印象派的画作,轮廓陷落,事物的线条流动闪烁,光影循时间的挪移而辉映,交织出纷然炫妙的色彩。透过文字,她引领默契相通的读者进入,进入这一黑暗却又深邃丰富的国度里,体验另一种存在的可能,生命的升华与超脱。
——郝誉翔(台湾作家)
☆ 从“保钓”运动回归艺术史专业与小说家身份的李渝,叙事腔调节制舒缓,文字精炼妩媚,自早期现代主义式的苦闷与悸动,到后期对历史、艺术的反思观照,如诗的构句下,蕴含一种超越时空、想要将历史伤害或暴力扭曲篡夺了人的尊严、自由、美的静谧时刻还原、超越、升华的浪漫意志。
——郑颖(台北医学大学教授)
获奖记录
☆ 《江行初雪》荣获 1983 年“时报文学奖”甄选小说首奖。
-
赛莲之歌
★红楼梦首奖得主、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张贵兴长篇创作的原点
★年少时代黑暗的自我放逐、围绕神话雨林的青春恋歌
★交织成一部清纯又蛊惑、真实又幻魅的情欲启蒙故事
▼编辑推荐
☆ 张贵兴是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作品多以故乡婆罗洲热带雨林为场景,书写南洋华人社群的生存困境、爱欲情仇和斑斑血泪;文字风格强烈,以浓艳华丽的诗性修辞,刻镂雨林的凶猛、暴烈与精彩,是当代华语文学中的一大奇景。
☆ 《赛莲之歌》是张贵兴首部长篇小说,并被认为是他奠定个人风格的里程碑之作。例如后期的《猴杯》将情欲投射于南洋苍莽的野兽草木,或是《野猪渡河》以浓密诡谲的文字修辞营造雨林氛围,这些特点皆先成熟地展露于本书。可以说,《赛莲之歌》是张贵兴雨林书写的原始声音。
☆ “他想起海上女妖赛莲(塞壬)的呼唤。她用娼妇般的歌声扰乱航线,迷惑水手跳入海水中。”以希腊神话为核心,张贵兴描述小说主角与“水”“欲望”的若即若离,并引用绘画、英诗、古典音乐,谱写出清纯又蛊惑、真实又幻魅的情欲启蒙故事。
▼内容简介
《赛莲之歌》呈现一名生活在婆罗洲的文艺少年,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吉光片羽,以及他与三段若有似无的恋情的擦身而过:体魄健美的同学安娜、朋友迷人的姐姐凯瑟琳、从未露面的女小提琴家。少年雷恩出入懵懂与清明的欲望关口,生命启蒙的悸动与生殖的冲动每每合而为一。
在张贵兴诗意抒情的笔调下,一幅青春图像逐渐成形:“我没有间断过的自我放逐也随着进入一段黑暗旅程,我数度引领欲望之躯走入一片高大蓊郁的、烟雾弥漫的枞树林,寻找一座不为人知的古堡,但是一踏入遮天蔽地的、鬼影幢幢的树林子里,我就迷失在错综复杂的路径和精灵的迷惑中……”
▼名人推荐
☆ 张贵兴透过抒情的节制而让那发自生命体深处,混杂着性、爱、生殖、死亡的耽迷,充满死亡诱惑的“赛莲之歌”,升华为一首动人的诗篇;阐述了文字书写的汪洋之旅的水手张贵兴个人的美学宣言。
——黄锦树(马华作家)
☆ 《赛莲之歌》是雷恩的青春恋歌、爱情洗礼。已有不少作家为这类启蒙故事做过正面或侧面的速写或特写;然而张贵兴却能独树一帜地赋予爱情神秘诡异的神话特质,刻画出青春期少年对爱情的憧憬、追寻和幻灭,读来颇具新意。
——陈黎(台湾诗人)
-
港式中产
香港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渔港,战后涌入大批国内移民,形成香港的第一代人,当时大多数人仍然生活于贫困之中。香港中产阶级的出现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那时正是香港经济开始步入黄金的年代。 如今的香港患上了“中产病”,病情不轻,迷思不浅。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中产人士的管治下,中产的核心价值已取代 一切,单一的港式中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个人主义,已是香港社会传诵的神话,以及挥之不去的迷思。 《港式中产》还写出了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BoBo族等港式中产部族的多元面谱,也将新一代中产文化视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力量,更点出了知识分子所应持守的价值。 中国社会越来越“中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港式中产》这本小书的一些反思,也许可以有助于内地反省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 -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重磅新作,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 ◆ 一部醒世之作:我们看到、听到、读到、想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某种本相的表征,而对这些表征的错误解读,会让我们带有偏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换 言之,是人(组织)就有偏见,没有理由过分自信。要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就必须认识并尊重本相。 ◆ 一套极具操作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循序渐进、启发式的引导,帮助读者认识历史及现实的表相与本相。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作者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
人物速写
《人物速写》收录了作者从1997至2003年陆续完成的散文多篇,追记了自己与他人在生命行旅的际会因缘,依次写了十篇,分别用人物的缩写代号表示,J.L.、C.、A.、L.、G.、J.、H.、F.、A.L.,以及致M.N.。名为“人物速写”,实际上主题不是锁定人物,而是该人物背后铺陈的事件,作者强调的是与这些人物之间互动而留下来的美好记忆。通过作者与这些人的互动和交集,让我们看到作者林文月的情感、思想和生命历程。举例来说,《C》写的是一个医生之死,医生本是对抗死亡的人,但自己却对死亡产生质疑,终究抵挡不过死亡的到来,由此也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存与死亡的重新思考。《J》写的是自己的先生郭豫伦的家庭访问护士,描写J对工作的热忱以及与作者亲近的友谊,而通过追溯先生从病危以至于离世的经过,又在字里行间寄托了对先生病逝的伤感。在这本书中,作者专以散文体例刻画人物,文中抒情与记述并重,更见其架构散文的高超功力。 -
女儿的台湾 父亲的大陆
这是一本既大气沧桑,又细腻委婉的重量级作品。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积极投身台湾党外运动的外省子弟,作为养育着两个女儿的单身爸爸,陈浩在此书中倾力书写他的台湾情怀与对女儿的柔情。而对于父母的故乡中国大陆,自八十年代末迄今多次旅行的经验,使他具有独特而深入的观察,同时窥见了更多父祖的秘密。 从台南的新营小镇到长春的父祖之乡,从台北的党外杂志到北京出租车司机口中的段子,从战乱中迁徙的父辈故事到投身政治变革的激情呐喊,六十年代的童年记忆,七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九十年代的媒体工作经验,父女间的柔情怪嗔……陈浩娓娓道来,一种别样的情怀,一种浓浓的对于台湾和大陆的双重乡愁,荡漾在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