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本书收录了茅盾从事神话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矛盾以批判的眼光,对他接触到的古今中外有关神话的典籍,各种学派、各家的见解一一加以检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特有的革命精神。 -
中国神话学
《中国神话学》是一部系统的中国神话学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重在描述晚清以来百年间中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以主要的神话学家为线索,分别对鲁迅、茅盾、闻一多、顾颉刚、钟敬文、袁珂等神话研究大家的神话学研究成果作了评述。下篇以专题的形式尝试性地构建了中国神话学的体系,包括多维视角的神话学、神话再建的复苏、中原神话研究的兴起、生殖文化与生殖神话、少数民族神话和台港神话学。 -
中西神话
不同的文明之间,共享着相类似的神话主题:宇宙创始、人类起源、天堂与地狱、洪水猛兽等等,比较分析不同民族的神话处理这些主题的相异与相同之处,是了解不同文明思考方法的捷径。 本书改自作者张学明博士在中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开办多年,极受学生欢迎的《古希腊与中国神话比较史》课程,把中国及西方(主要以古希腊罗马代表)相类主题作比较,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与燧人氏教先民钻木取火、英雄赫拉克靳斯与后羿斩除的不同妖魔,天后赫拉与仙女嫦娥相异的婚姻观,以及古希腊“人欲横流”的奥林匹斯诸神与中国纲常有序的仙界等入手,深入不同民族的心灵世界,了解大家不同想法的由来之余,亦为解译当代中西文化提供一个入门基础。 -
活着的女神
《活着的女神》是美国考古学家马丽加·金芭塔丝的遗著,由其助手德克斯特修编完成。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集中研讨欧洲史前期的女神、男神形象以及史前宗教,结合考古材料生动阐释了古欧洲文化中的女神崇拜在欧洲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后半部分关注的是“活着的”女神,即由历史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现代欧洲人所崇拜的神灵,考察了前印欧文化遗存和印欧文化在存续发展、交融撞击中产生的宗教和民间神话,对其中的女神、男神、仙女、女巫和鬼怪形象溯流穷源、详加考证,揭示女神崇拜文化因子在文明史中的遗存形式和深刻影响。 -
神祗与英雄
本书以现代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研究了中国古代神话及其母题:盘古神话及“宇宙卵”母题,女娲神话及“泥土造人”母题,昆仑神话及“世界之脐”母题,洪水神话及“世界末日”母题 ,人类再造神话及“兄妹婚”母题,夷羿神话及“射日”母题,农业神话及“弃子”母题,黄帝神话及“叛神”母题,治水神话及“叛神”母题,治水神话及“英雄除水怪”母题,冥界神话及“彼岸追寻”母题,展现了远古先民生活图景,探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上述思维进步通过“神话→哲学→科学”的进化过程而实现。可是,南美洲神话表明,对于思维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进步,其中的过渡并不是必要的。他进而强调,结构与分析并不排斥历史的研究,同时,结构分析在寻找不同种族的共同根本特性时,也不无视它们表现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