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這本《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跡,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憂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林行止 -
活在書堆下
羅志華,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出生,曾任職於香港三聯書店,自一九八八年起接手經營「青文書屋」達二十年,並同時負責「青文書屋」的出版業務。 二○○六年八月,「青文書屋」因為租約問題暫停營業,書籍暫存於貨倉,並繼續出版業務。 二○○八年二月四日,羅志華疑於倉庫整理書籍時,被塌下的書箱壓住,意外辭世,終年四十四歲。 -------------- 【明報專訊】編按﹕去年二月,灣仔「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被發現喪生於貨倉書堆下,朋友們、書友們,各自撰文記之念之悼之哀之;一年後,這些文章結集出版,再一次成為對羅志華的追念。文集的兩位催生者,在此表白,既是哀思,亦是感謝。 悼亡書﹕死在這裏也活在這裏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這本文集的構思,始於二○○八年二月的一個下午,編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最先是葉輝提出的,他在羅志華追悼會上說,「羅志華於短短一生裏曾替不少人出了書,如今,是時候輪到我們出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了」。 《活在書堆下》書名則是馬家輝提議的,我們二話不說便決定選用這個書名,是由於我們相信,再沒有一個字比「活」字更好,更貼切地為這本文集總結陳詞,羅志華一生最好的與最壞的時光,無疑都是「活在書堆下」,他和他主理的青文書屋為不少作者出版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書,書彷彿就是他永遠的責任和承擔,他在最後的日子裏還固守着一倉書,還有一大堆永遠無法完成的書夢…… 「活在書堆下」不光光是一個意象或隱喻,而是一種精神,我們以為,那就是隨着一個讀書的老好年代日漸遠去的精神,或可稱之為「羅志華精神」——我們永遠懷念這位戇直的書店主理人、獨立出版人,他為香港文化與香港文學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卻一直隱身於幕後的暗角,獨自承擔無比沉重與沉痛的責任和後果。 如果書堆真的是太沉重了,我們希望這本紀念文集能為羅志華解咒,讓他在世界的某一處「活」得輕省一些;如果書堆早已成為羅志華生命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願這本書可以肯定沉重的價值,讓他在未完成的書夢裏「活」得更充實。 《活在書堆下》分四輯,首兩輯是來自四方八面的悼文,第一輯選自報刊(羅貴祥與梁品亮的文章是專為文集撰寫的,從未發表),第二輯選自網絡(多不勝數,無法盡錄),第三輯選自傳媒對羅志華噩訊及追思會的報道,內地報章如《中國青年報》、《北京 日報》報道得立體而翔實,因此很多片言隻語的報道便略而不選了;第四輯是「二樓書店」與青文書屋的追憶文章,從中可窺見香港文化一大特色的興衰變革。 《活在書堆下》的開卷與壓卷,俱為馬國明 的文章,這刻意的編排基於一個想像:青文與曙光一室兩店,猶如唇齒,兩位書店主人長期分坐於一室的兩個角落,對於書堆裏的甘苦與悲歡,大概如魚飲水,恐非室外之人所能體會;這個最簡約的編輯蒙太奇,我們相信,正是對一個遠去的年代,一段讀書的老好日子,兩三代人的啟蒙時光,以及涉身其中的過來人,表達了摯誠的致意。 文 葉輝 馬家輝 -
死在這裡也不錯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甚麼。 今年,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鍾曉陽序說: 「我想我不會忘記這書裡的旅程,這個熱情敏感豁達諧謔又有點憂鬱的旅行者。」 閱讀是人與書、與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於旅行。像馬家輝在倫敦那一篇說:『unexpected,電光火石的剎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目錄: l 序。山一程,水一程 鍾曉陽 l 自序。青春的約定 l 京都 。 花見 l 長江 。 高樓上 l 福爾摩莎 。 上墳 l 布拉格 。 卡夫卡的眼睛 l 維也納 。 我的佛洛伊德 l 薩爾斯堡 。 年輕的旅者 l 英倫 。 書簡 l 愛丁堡。哭泣的理由 l 巴黎 。 當然是海明威的 l 威尼斯 。 水是溫柔鄉 l 波士頓 。 火爐邊 l 拉斯維加斯。噩夢與綺夢 l 吉隆坡 。 好風好水好女人 l 樂蜀 。 魂斷黃沙 l 北京 。 疾走溫蒂 l 西安 。 華山不論劍 l 曼谷 。 人間智者 -
我們·你們·他們三書完整套裝
-
回不去了
櫻花荼靡,春之極盛 你站在風中,時光流逝,景色一瞬 因為回不去,人生故而絕美 回不去的是旅途,是心情,是流金韶華 你無能為力,只能飛快書寫這一切。 你不是悲傷,也不是不悲傷。 你不是捨得,也不是不捨得 那停駐過的,都密封,都凝凍。 馬家輝愛開玩笑。生老病死葷腥不忌,朋友家人文人陌生人包括自己的玩笑都開,彷彿如此就能跟上帝發笑的聲音抗衡。 馬家輝很矛盾。他討厭行旅和人群,卻無法抵擋想出走的心情。他馬不停蹄,卻不時駐足旁觀在身旁流逝的歲月。 馬家輝走走停停,凝神注視。 歲月昏黃,記憶在燈光下閃耀。 他很明白,花終究要落, 即使駐足,躊躇,旅人終究該瀟灑離去。 入世且多情,旁觀自己的瀟灑 繼《死在這裡也不錯》,那個自承喜歡旅遊又不敵身心疲弱的旅人再次出發了…… 他走得很遠,走了許多地方。從中國長沙、日本大阪、寮國緬甸、德國,沿路深情凝視這世界,最後又回到了自己,但他心裡明白,所有一切的歲月和時光,都再也回不去了。 -
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
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据实直书,将李敖的故事与为人、学问与特质;李敖与这个社会的关联;李敖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互动,利用翔实的资料对其定位,以期还李敖一个真实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