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命
《受命》是止庵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致敬《史记•伍子胥列传》和《哈姆雷特》的小说。这部作品关乎记忆和爱情,记忆来自既往,还没有退场;爱情指向新生,却无法生长。在这两个完全相反的作用力中间,是一个“日暮途穷”的复仇计划。男女主人公狭路相逢,一个怀揣着秘密,纠缠于噩梦一般的记忆;一个痴想着将来,一往情深灌溉着爱情。悔与憾从而在所难免,意外与紧张也就在情理之中。
止庵在小说中,充分展示了他刻画人物与描写日常生活的能力,通过对花木、商品、交通、服饰、饮食、展览以及建筑和新闻事件的精准搭建,为读者充分勾画出一个尚未命名的八十年代。依循人物的脚步,乘坐107路、44路电车,读者可以穿行1984-1986年的北京城:西长安街新华门对面的花墙还在,三元桥新建成不久,音乐厅还是个大基坑;《读书》《读者》杂志深受年轻人的追捧;胡同口有打双人床的木匠,也有推着平板车卖棉套的小贩,冬储大白菜堆得像小山。组合家具、泡泡纱床罩、世界名画挂历、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小说复原了一个真实的八十年代的北京。
然而时间永是向前,爱与记忆的一切,都要让路给滚滚向前的时代。小说中屡屡提及的深圳,正是风吹来的方向,人物浪花一般的上升和跌落,也自此有了分野。
-
明日杀机
明日将至,杀机隐现
未来世界,危如朝露
惊险科幻,世界科幻发展动力最强的“发动机”
13篇新生代惊险科幻小说,精彩绝伦,手难释卷
燕垒生 / 韩松 /《流浪地球》编剧严东旭 / 科幻剧导演老算 鼎力推荐
——————————
书中选取的这十几篇科幻小说,都是惊险悬疑类型,这是受众最广的一类科幻小说。然而由于中国科幻的传统痼疾,这类面向大众的作品恰恰数量稀少,质量上乘的更为罕见。我从事科幻编辑多年,特别重视这类科幻作品的选取,这些故事,可以说是多年精选的精髓,其中获银河奖的篇目之多,超过上一本选集。能在最为大众化的类型中获得这么多银河奖,足见质量也极高,可以称之为雅俗共赏的杰作集合。类型最为亲民,质量又非常高,市场前景大可期待。
——————————
叶永烈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惊险小说与科幻小说完美结合了起来。惊险其实是科幻的天生气质,这本选集能让大家深入沉浸地领略感受惊险科幻小说巨大而独特的魅力。
——著名科幻作家 韩 松
寓科学于惊险,熔幻想为小说,叶永烈、童恩正等前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至今难忘的经典惊险科幻小说。前辈筚路蓝缕,曾为我们踩下坚实的脚印,才让后辈走得更远。
——著名科幻、奇幻作家 燕垒生
在大量流畅的动作和奇观幻想中,《明日杀机》的这十三个故事仿佛是穿梭于十三部悬疑刺激的大片。热闹过后,脑中留下的是十三种叫人背脊发凉的未来闪影:这到底是对人类结局的冷酷预测,还是对我们当下现状发出的警报?
——《流浪地球》编剧 严东旭
我喜欢科幻去触碰自然法则,因为我仍是不确定人类该不该取代造物主决定天命;我也喜欢科幻去架构宏大叙事,趴在上帝视角看全人类面对生存问题。《明日杀机》所收录的这些故事是科幻惊奇和悬疑未知的共振,篇篇堪比惊险大片:《应许之子》勇敢坚韧,《大饥之年》则开阔刁钻……
——科幻网剧《疯人院》导演 老算
-
海葵
三线叙述的悬疑故事,一面是神秘失踪的儿童,一面是藏尸和冒领退休金的房客,还有熟睡中被性侵的女房东,三线并行。
冬至清晨,杨远九岁的儿子在楼梯间消失无踪,不知缘由。经过民警多方查探,最终发现其曾在失踪前一刻潜入邻居家中,但不知道在那儿有何事发生。但是,可疑的邻居却有着牢不可破的不在场证明,仿佛遥控一般操纵着一场密室逃脱的魔术。
某日傍晚,袁午的父亲不幸于酒后猝亡。为了冒领退休金,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袁午决定藏匿父亲的尸体。但在此期间却遭遇了幻觉与现实交织的恐惧,而又在无意间触及了另一个谜团。
独居的单身年轻女房东,在熟睡中被人性侵,醒来察觉不到任何线索。惊恐之下,赶快房屋出租,暗地里查找事情的真相,却也不敢告诉他人。
儿童失踪案、藏尸冒领退休金案,还有女房东被性侵,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案件,却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相互激荡。
-
因思念而沉着
我负责制造沉默,如果已有太多声音。
历时15年沉潜之作,巴哑哑首部公开出版诗集。
————
“它们是下过的雨,开过的花,被吃掉的果实,生活过的生活。”
《因思念而沉着》收录了巴哑哑2005-2020年间创作的139首诗。巴哑哑擅长在日常中找到诗的入口,赋予 平凡事物以神奇的光泽。不倦书写万物有灵、人间草木,时时观照现实境遇和本心自我。她的诗敏感、朴素,有植物般的深沉与宁静,于偏爱中见辽阔。诗人直面生活,以真诚的方式抵达诗意,呈现出摒弃惯性写作的勇气。
“我做过的最无用的事是写诗,既深信又怀疑的,是爱情的传言”
【推荐语】
巴哑哑的诗,洁净、简单,却又透着一份感悟的智性。她属于起点高、晚出场的那一类诗人,所以她的每一首诗,都是内心声音的自然流露。她的诗歌灵感,常常来自日常的生活事件和心灵的波澜起伏。读这本诗集,你会听见一颗敏感的心,结识一个诚朴的人。诚朴而深刻,在这个虚浮的乱世,这是非常可贵的。
——树才(诗人、翻译家)
巴哑哑是“住在月亮背面的人”,是“已经不能独自承受这座星空的重量”的人,十几年里她正是用这些短诗写出了对“背面”和“重量”的独自感受。
——王小妮(诗人)
这些风格不同、写于不同时期的诗,不仅仅是生活的某种“折射”,而是语言本身某种富有意义的探索。在《秋日》《时序短歌》《在一座不存在的城市》《活着》《允许》等精彩的诗中,语言在其可把握的极佳的状态中,向我们显示了诗可能的某种维度。在巴哑哑那些最具“自传”色彩的诗里,我仿佛看见一个在月光的湖里打捞记忆的人。生活的碎片,因此有了语言的声音和节奏,并因此又将这样的诗人与有心的读者联系起来。
——陈太胜(诗人、学者)
巴哑哑的魔法令凡俗事物脱离庸常,上升到美和动人。一朵花被折断的瞬间、清晨快步走在街上、有关乡村婚礼的记忆以及“日常风景系列”,这些细节本身并不诗意,太过日常,但是巴哑哑用自己柔软的心将寻常之物包裹起来,犹如琥珀把远古的无名生物带到现代人眼前,让人读到柔亮的光芒,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生命触动。
——刘汀(作家、诗人、《人民文学》编辑)
-
我的几何人生
从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到震动世界的“数学皇帝”,他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复杂又迷人的卡拉比猜想,巍峨而艰险的几何之巅,他如何不断挑战人类智慧极限?
从几何学到量子力学,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他如何畅意遨游文理世界?
为发展中国基础科学教育,关注和支持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他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心血?
————————————
宇宙的密码,也许就刻在卡拉比—丘空间的几何之中。
——美国物理学家、《宇宙的琴弦》作者 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
在哈佛,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美国数学家、阿贝尔奖获得者 艾沙道尔·辛格(Isadore Singer)
丘成桐是近四分之一 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
——英国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 西蒙·唐纳森(Simon Donaldson)
丘成桐的故事就是展示中国的一个窗口。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正努力与现代科学结合在一起。如果这种结合获得成功,最终将重塑世界科技的平衡。
——《数学皇帝》,《纽约时报》丘成桐人物专稿
————————————
本书讲述了丘成桐从一个中国乡村的贫穷少年成长为一名举世闻名的顶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困顿清苦的童年,艰苦卓绝的异国求学路,初入数学界的一鸣惊人,名声大噪后的风起云涌,对中国基础科学建设的拳拳之心……攀登科学高峰,拨开浮华迷雾,丘成桐直面盛誉、无惧挑战,讲述触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
永隔一江水
邓安庆迄今为止最成熟的故乡写作
七个短篇小说,相同人物,相同背景,以串珠式结构,首度完整呈现烟火缭绕的“邓垸世界”
从春夏到秋冬,用两个少年玩伴的纯真成长,串起典型中国乡村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时代变迁
家庭关系、’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弃女寻亲、重男轻女、乡村教育、代际关系、城乡巨变,切入多种乡村问题
真实鲜活的人物群像,亲切自然的方言乡音,恬静优美的乡野四季,笑泪交织的成长与生命,游荡于隔开我们与父母、城市与乡村、现在与过去的江水中心。
*************************************************************
《永隔一江水》是青年作家邓安庆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延续了邓安庆最擅长的故乡文学写作,仍围绕作者熟悉的湖北家乡邓垸展开,描摹真实质朴的人物和动人亲切的故事,和作者以往作品《柔软的距离》《纸上王国》《山中的糖果》一同构成一脉相承的“邓垸故事集”。本作品体例上虽属短篇小说集,但各篇的人物和事件勾连紧密,彼此融会贯通,清新温婉的氛围一以贯之,全书又可当作一部长篇来读,行文流畅,人物鲜明,并极有纵深地处理了城乡差异、代际关系、留守儿童、重男轻女等一系列主题,可以称得上邓安庆目前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
《永隔一江水》里的人物,也都不是凭空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原型。这些原型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亲人们。每年回家吃席的时候,一桌的婶娘叔爷,我挨个看过去,每一个人这几十年来的际遇都在我内心中翻涌。他们中间有一些我写过, 有一些我没写,有一些我合并成为一个人物, 有一些我拆散到其他人物身上。时间累积的力量,体现在他们的额头、发色、皱纹,还有黧黑的手掌、蹒跚的步伐、说话的声调上。这个村庄除开房屋的翻新,基本格局几十年来无大变,我熟悉的这一代人逐渐凋零,新生的一代人也随着年轻的父母飘散各地。也许有一天这个村庄会消亡,我唯一可安慰的是我为它写了一系列的文字,好歹是一点微茫的记录吧。 ——邓安庆